眼瞼的正常位置是:(1)眼瞼與眼球表面緊密接觸, 形成一個毛細間隙, 使淚液能吸附在這一毛細間隙中, 隨著瞬目動作向內眥流動, 同時潤澤眼球表面。 (2)上下瞼的睫毛分別向前上、下方整齊排列, 可阻擋塵埃、汗水等侵入眼內, 但絕不與角膜相接觸。 (3)在內眥部瞼緣前唇的上、下淚點, 依靠在淚阜基部, 以保證淚液能順利導入。 一旦發生異常, 會對眼球帶來危害。
瞼與睫毛位置異常
一、倒睫(trichiasis)
睫毛倒向眼球, 刺激眼球稱為倒睫。
(一)病因
因毛囊周圍瘢痕收縮所致。 凡能引起瞼內翻的各種原因均能造成, 其中以沙眼常見,
(二)臨床表現
1.自覺症狀為持續性異物感、流淚、羞明、眼瞼痙攣等。
2.體征為被倒睫摩擦引起的結膜充血, 角膜混濁, 甚至形成角膜潰瘍。
(三)治療
1.拔睫毛法:對於少數倒睫毛可用拔睫毛鑷子拔除, 但拔除後不久又可再生。
2.電解法:為避免倒睫再生, 可用電解法破壞毛囊, 以減少睫毛再生的機會。
3.手術:為數多或密集的倒睫, 乃由瘢痕性瞼內翻引起, 可行瞼內翻矯正術。
二、瞼內翻(entropion)
(一)定義:瞼內翻為一種瞼緣內卷、部分和全部睫毛倒向眼球刺激角膜的反常狀態。
(二)病因和類型:
1.瘢痕性瞼內翻:由瞼結膜和瞼板瘢痕性收縮彎曲所引起,
2.痙攣性內翻:主要發生在下瞼, 由於眼輪匝肌痙攣收縮所致, 多見於老年人。 因老年人皮膚鬆弛, 以致失去牽制眼輪匝肌纖維的收縮作用, 加上眶指肪減少, 使眼瞼後面缺乏足夠的支撐。 此外結膜炎、角膜炎的刺激, 長期將眼包紮過緊, 小眼球、無眼球等均可誘發本病。
3.先天性瞼內翻:主要見於嬰幼兒下瞼內翻, 大多由於內眥贅皮牽拉, 體質肥胖及鼻根部發育不夠飽滿所致。 也有些是由於瞼緣部眼輪匝肌發育過度或瞼板發育不全引起。
(三)臨床表現:同倒睫, 但更嚴重, 瞼緣內卷, 倒睫刺激角膜, 可造成角膜潰瘍和角膜混濁。
(四)治療針對不同原因進行。
1、瘢痕性者手術矯正。
2、痙攣性者去除病因, 老年者手術治療。
3、先天性者, 輕度內翻可隨年齡的增長而減輕或消失, 較重者可行手術矯正。
三、瞼外翻(ectropion)
(一)定義:瞼外翻是瞼緣離開眼球、向外翻轉的反常狀態。 輕者瞼緣於眼球離開, 重者暴露瞼結膜, 甚至眼瞼全部外翻。
(二)病因和分類
1.瘢痕性:由於眼瞼外傷、燒傷、眼瞼潰瘍、眶骨骨髓炎或瞼部手術不當等所造成的皮膚瘢痕牽引所致。
1.正常位 2. 有倒睫, 無內翻
3.內翻和倒睫 4.內翻矯正
2.痙攣性:由於眼瞼皮膚緊張, 眶內容充盈眼輪匝肌痙攣壓迫瞼板上緣(下瞼的瞼板下緣)所致。 常見於患泡性結角膜炎的小兒, 或高度眼球突出的患者。
3.麻痹性:僅見於下瞼, 由於面神經麻痹,
4.老年性:僅見於下瞼, 由於老年人的眼輪匝肌功能減弱, 眼瞼皮膚及外眥韌帶也較鬆弛, 使瞼緣不能緊貼眼球, 終因下瞼本身重量下墜而外翻。 加上外翻引起的淚溢、慢性結膜炎, 使患者頻頻向下擦淚, 加劇了外翻的程度。
(三)臨床表現
1.因淚小點外翻, 發生溢淚。
2.暴露部分的結膜變充血、肥厚、乾燥、粗糙、甚至呈表皮樣改變。
3.嚴重者可導致瞼閉合不全及暴露性角膜炎。
(四)治療:去除病因、塗抗生素眼膏, 夜間包蓋, 防止乾燥, 保護角膜。
1.瘢痕性:徹底切除瘢痕, 作植皮術。
2.麻痹性:輕者塗眼膏及眼墊包紮, 重者應行眼瞼縫合術以保護角膜。
3.老年性:輕者, 應囑其向上擦淚, 以減少或防止外翻加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