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損傷中後期在治療上的差異

損傷一周後, 局部腫脹開始消退, 疼痛減輕, 斷端初步連接而未堅, 為損傷的中期。 治療以接骨續筋為主。 若損傷三周以後, 腫脹基本消退, 但出現疫、麻、痛、癉、功能障礙等症狀則為後期, 治療以補益肝腎為主。 由於損傷中期和後期出現的症狀不同, 所以在治療上也有所側重。 在中期根據病情變化, 一般常用和營止痛法、接骨續筋法和舒筋活絡法。

和營止痛法:經過損傍初期的消下後而瘀凝氣滯, 腫痛尚未盡除, 如果繼續用消下法, 恐怕損傷正氣, 故採用和營止痛湯、定痛和血湯、正骨紫金丹、七厘散、和營通氣瀝等犧血通絡、祛瘀止痛以解餘邪。

接骨續筋法, 用於骨折整複、筋已復位調順、瘀血漸清的中期, 治以祛瘀活血, 接骨續筋為主。 藥物以活血藥與接骨續筋藥組成。 常用有新傷續斷湯、績骨活血湯、接骨丹、接骨紫金丹、續筋丹等。

舒筋話絡法:損傷中期, 腫脹疼痛基本好轉, 但仍有瘀血凝滯, 箭膜粘連或受傷之處筋紹發生攣縮, 強直、關節屈伸不利或兼受風寒濕等, 治以活血通絡、理氣舒筋為主, 以活血藥與祛風通絡藥物組成, 宣通氣血, 消除凝滯, 加強活血舒筋通絡的作用。 如債童於筋絡、筋膜、筋腱損傷或脫位術後調理者, 可用舒筋活血湯, 偏重於傷筋與筋錯, 筋攣、關節伸屈不利、腫痛者, 可用活血舒筋湯, 傷後風寒濕邪乘虛侵入筋絡,

掏攣作痛者, 可用舒筋活絡丸。

損傷三周後, 氣血虧虛, 損傷的筋骨尚未完成修復, 肢體活動還不能很快恢復, 所以需要補養氣血, 補益脾胃與補養肝腎等法。 此外在治療上還應用溫照通絡法, 以祛風寒媼瘴。

補氣養血法:平素體弱, 又有內傷氣血, 外傷筋骨或功能障礙, 長期臥床體衰、氣血耗損較甚, 或筋骨萎軟無力, 治以補氣養血、氣血旺盛, 筋骨樣養, 而使筋骨強壯。 在臨床上根據氣血的盛衰, 有的用以補氣為主晦四君子湯;有的以補血為主的四物湯, 或用氣血雙補的八珍湯、十全大補湯。 若損傷血虛, 肝陽上擾, 可用四物東加龍骨、牡蠣、天麻、菊花、龜板等;心血不足而驚悸者, 用四物東加生脈散或天王補心丹;失血虛脫、陽氣犬傷者,

用參附揚, 回陽救逆湯。

補葬脾胃法:久傷多虛, 氣血虧損可致脾胃虛弱。 胃主納穀, 胃虛則不能受納, 脾主運化, 脾虛則運化失職。 所班, 用補養脾胃法, 脾胃健運, 氣血生化有源, 氣血盛、筋骨得養。 元氣虧損, 氣血盤弱, 用補中益氣湯, 脾胃虛弱, 用參苓白術散, 調理脾胃, 用健脾養胃u湯;氣血損傷, 思慮過度, 勞傷心脾, 用歸脾丸等。

補益肝骨法:肝主筋, 腎主骨。 在骨折傷筋後期, 由於筋骨傷必致肝腎虛弱, 筋骨損傷癒合期延長, 骨質疏鬆, 治以培樸肝腎為主。 氣血虛弱, 筋骨妾弱無力, 用健步虎潛丸;習慣性關節脫位用補腎壯筋東加菟絲予、補骨脂;慢性腰痛用六味地黃丸;陰虛火動, 用知柏地黃丸腎陽不足, 用金匿腎氣丸, 真陰不足用左歸丸,

元幫不足用右歸丸, 損傷筋絡後用壯筋養血湯、生血補髓湯。

溫經通絡法:此法用於骨折傷筋後期, 氣血凝滯, 兼受風寒濕入絡, 遇陰天而作痛, 或筋骨損傷日久失治。 一般說氣血喜溫而惡寒, 寒則澀而不流, 溫則通行暢利。 在臨床上若傷處著寒, 或陳傷面兼風濕者用麻桂溫經湯, 內外俱傷, 外腫內痛, 疼痛癉冷用大紅丸, 傷嶽瘀血停滯, 寒濕侵經絡作痛, 肢體伸屈不利用小活絡丹, 中風癱瘓, 痿癉痰厥, 拘攣疼痛用大活絡丹。

損傷的中、後期, 因病理變化及出現症狀不同, 在治療時一般在損傷中期以接骨續筋為主, 後期以補益肝腎為主。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