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第七節 泄瀉

泄瀉是一種常見的脾胃腸疾病, 它的致病原因也是有很多方面的, 這種病一年四季都會發生, 但夏秋兩季常發生, 研究表示中醫藥治療本病有較好的療效。 今天我們就來具體瞭解泄瀉的相關知識。

泄瀉是以大便次數增多, 糞質稀薄, 甚至瀉出如水樣為臨床特徵的一種脾胃腸病證。 泄與瀉在病情上有一定區別, 糞出少而勢緩, 若漏泄之狀者為泄;糞大出而勢直無阻, 若傾瀉之狀者為瀉, 然近代多泄、瀉並稱, 統稱為泄瀉。

《景嶽全書·泄瀉》說:“凡泄瀉之病, 多由水穀不分, 故以利水為上策。 ”並分別列出了利水方劑。

《醫宗必讀·泄瀉》在總結前人治泄經驗的基礎上, 提出了著名的治泄九法, 即淡滲、升提、清涼、疏利、甘緩、酸收、燥脾、溫腎、固澀, 其論述系統而全面, 是泄瀉治療學上的一大發展, 其實用價值亦為臨床所證實。 .

本病可見于西醫學中的多種疾病, 如急慢性腸炎、腸結核、腸易激綜合征、吸收不良綜合征等, 當這些疾病出現泄瀉的表現時, 均可參考本節辨證論治。 應注意的是本病與西醫腹瀉的含義不完全相同。

一、病因病機

致瀉的病因是多方面的, 主要有感受外邪, 飲食所傷, 情志失調, 脾胃虛弱, 命門火衰等等。 這些病因導致脾虛濕盛, 脾失健運, 大小腸傳化失常, 升降失調, 清濁不分, 而成泄瀉。

1.感受外邪引起泄瀉的外邪以暑、濕、寒、熱較為常見,

其中又以感受濕邪致泄者最多。 脾喜燥而惡濕, 外來濕邪, 最易困阻脾土, 以致升降失調, 清濁不分, 水穀雜下而發生泄瀉, 故有“濕多成五泄”之說。 寒邪和暑熱之邪, 雖然除了侵襲皮毛肺衛之外, 亦能直接損傷脾胃腸, 使其功能障礙, 但若引起泄瀉, 必夾濕邪才能為患, 即所謂“無濕不成泄”, 故《雜病源流犀燭·泄瀉源流》說:“濕盛則飧泄, 乃獨由於濕耳。 不知風寒熱虛, 雖皆能為病, 苟脾強無濕, 四者均不得而幹之, 何自成泄?是泄雖有風寒熱虛之不同, 要未有不源於濕者也。 ”

2.飲食所傷或飲食過量, 停滯腸胃;或恣食肥甘, 濕熱內生;或過食生冷, 寒邪傷中;或誤食腐餿不潔, 食傷脾胃腸, 化生食滯、寒濕、濕熱之邪, 致運化失職, 升降失調,

清濁不分, 而發生泄瀉。 正如《景嶽全書, 泄瀉》所說:“若飲食失節, 起居不時, 以致脾胃受傷, 則水反為濕, 穀反為滯, 精華之氣不能輸化, 乃致合汙下降而瀉痢作矣。 ”

3.情志失調煩惱鬱怒, 肝氣不舒, 橫逆克脾, 脾失健運, 升降失調;或憂鬱思慮, 脾氣不運, 土虛木乘, 升降失職;或素體脾虛, 逢怒進食, 更傷脾土, 引起脾失健運, 升降失調, 清濁不分, 而成泄瀉。 故《景嶽全書·泄瀉》曰:“凡遇怒氣便作泄瀉者, 必先以怒時夾食, 致傷脾胃, 故但有所犯, 即隨觸而發, 此肝脾二髒之病也。 蓋以肝木克土, 脾氣受傷而然。 ”

4.脾胃虛弱長期飲食不節, 饑飽失調, 或勞倦內傷, 或久病體虛, 或素體脾胃腸虛弱, 使胃腸功能減退, 不能受納水穀, 也不能運化精微, 反聚水成濕,

積穀為滯, 致脾胃升降失司, 清濁不分, 混雜而下, 遂成泄瀉。 如《景嶽全書·泄瀉》曰:“泄瀉之本, 無不由於脾胃。 ”

5.命門火衰, 命門之火, 助脾胃之運化以腐熟水穀。 若年老體弱, 腎氣不足;或久病之後, 腎陽受損;或房室無度, 命門火衰, 致脾失溫煦, 運化失職, 水穀不化, 升降失調, 清濁不分, 而成泄瀉。 且腎為胃之關, 主司二便, 若腎氣不足, 關門不利, 則可發生大便滑泄、洞泄。 如《景嶽全書·泄瀉》曰:“腎為胃關, 開竅于二陰, 所以二便之開閉, 皆腎臟之所主, 今腎中陽氣不足, 則命門火衰, 而陰寒獨盛, 故於子醜五更之後, 當陽氣未複, 陰氣盛極之時, 即令人洞泄不止也。 ”

一、病因病機

泄瀉的病因有外感、內傷之分, 外感之中濕邪最為重要, 脾惡濕, ·外來濕邪,

最易困阻脾土, 致脾失健運, 升降失調, 水穀不化, 清濁不分, 混雜而下, 形成泄瀉, 其他諸多外邪只有與濕邪相兼, 方能致瀉。 內傷當中脾虛最為關鍵, 泄瀉的病位在脾胃腸, 大小腸的分清別濁和傳導變化功能可以用脾胃的運化和升清降濁功能來概括, 脾胃為泄瀉之本, 脾主運化水濕, 脾胃當中又以脾為主, 脾病脾虛, 健運失職, 清氣不升, 清濁不分, 自可成瀉, 其他諸如寒、熱、濕、食等內、外之邪, 以及肝腎等臟腑所致的泄瀉, 都只有在傷脾的基礎上, 導致脾失健運時才能引起泄瀉。 同時, 在發病和病變過程中外邪與內傷, 外濕與內濕之間常相互影響, 外濕最易傷脾, 脾虛又易生濕, 互為因果。 本病的基本病機是脾虛濕盛致使脾失健運, 大小腸傳化失常,升降失調,清濁不分。脾虛濕盛是導致本病發生的關鍵因素。

二、臨床表現

泄瀉以大便清稀為臨床特徵,或大便次數增多,糞質清稀;或便次不多,但糞質清稀,甚至如水狀;或大便清薄,完穀不化,便中無膿血。泄瀉之量或多或少,泄瀉之勢或緩或急。常兼有脘腹不適,腹脹腹痛腸鳴,食少納呆,小便不利等症狀。起病或緩或急,常有反復發作史。常由外感寒熱濕邪,內傷飲食情志,勞倦,臟腑功能失調等誘發或加重。

三、診斷

1.具有大便次數增多,糞質稀薄,甚至瀉出如水樣的臨床特徵。其中以糞質清稀為必備條件。

2.常兼有脘腹不適,腹脹腹痛腸鳴,食少納呆,小便不利等症狀。

3.起病或緩或急,常有反復發作史。常因外感寒熱濕邪,內傷飲食情志,勞倦,臟腑,功能失調等誘發或加重。

4.大便常規、大便細菌培養、結腸X線及內窺鏡等檢查有助於診斷和鑒別診斷。

5.需除外其他病證中出現的泄瀉症狀。

四、鑒別診斷

1.痢疾兩者均系大便次數增多,糞質稀薄的病證。痢疾以腹痛,裡急後重,便下赤白膿血為主症,而泄瀉以大便次數增多,糞質稀薄,甚至瀉出如水樣為主症,其大便中無膿血,也無裡急後重,腹痛也或有或無。

2.霍亂霍亂是一種卒然起病,劇烈上吐下瀉,吐瀉並作的病證。泄瀉與霍亂相比,同有大便清稀如水的症狀,故需鑒別。霍亂的發病特點是來勢急驟,變化迅速,病情兇險,起病時常先突然腹痛,繼則吐瀉交作,所吐之物均為未消化之食物,氣味酸腐熱臭,所瀉之物多為黃色糞水,或如米泔,常伴惡寒發熱,部分病人在吐瀉之後,津液耗傷,迅速消瘦,或發生轉筋,腹中絞痛,若吐瀉劇烈,則見面色蒼白,目眶凹陷,汗出肢冷等津竭陽衰之危候。而泄瀉只以大便次數增多,糞質稀薄,甚至瀉出如水樣為主症,一般起病不急驟,瀉水量不大,無米泔水樣便,津傷較輕,無危證。

五、辨證論治

辨證要點

1.辨寒熱虛實糞質清稀如水,或稀薄清冷,完穀不化,腹中冷痛,腸鳴,畏寒喜溫,常因飲食生冷而誘發者,多屬寒證;糞便黃褐,臭味較重,瀉下急迫,肛門灼熱,常因進食辛辣燥熱食物而誘發者,多屬熱證;病程較長,腹痛不甚且喜按,小便利,口不渴,稍進油膩或飲食稍多即瀉者,多屬虛證;起病急,病程短,脘腹脹滿,腹痛拒按,瀉後痛減,瀉下物臭穢者,多屬實證。

2.辨瀉下物大便清稀,或如水樣,瀉物腥穢者,多屬寒濕之證;大便稀溏,其色黃褐,瀉物臭穢者,多系濕熱之證;大便溏垢,完穀不化,臭如敗卵,多為傷食之證。

3.辨輕重緩急泄瀉而飲食如常為輕證;泄瀉而不能食,消瘦,或暴瀉無度,或久泄滑脫不禁為重證;急性起病,病程短為急性泄瀉;病程長,病勢緩為慢性泄瀉。

4.辨脾、肝、腎稍有飲食不慎或勞倦過度泄瀉即作或復發,食後脘悶不舒,面色萎黃,倦怠乏力,多屬病在脾;泄瀉反復不愈,每因情志因素使泄瀉發作或加重,腹痛腸鳴即瀉,瀉後痛減,矢氣頻作,胸脅脹悶者,多屬病在肝;五更泄瀉,完穀不化,小腹冷痛,腰酸肢冷者,多屬病在腎。

治療原則

根據泄瀉脾虛濕盛,脾失健運的病機特點,治療應以運脾祛濕為原則。急性泄瀉以濕盛為主,重用祛濕,輔以健脾,再依寒濕、濕熱的不同,分別採用溫化寒濕與清化濕熱之法。兼夾表邪、暑邪、食滯者,又應分別佐以疏表、清暑、消導之劑。慢性泄瀉以脾虛為主,當予運脾補虛,輔以祛濕,並根據不同證候,分別施以益氣健脾升提,溫腎健脾,抑肝扶脾之法,久瀉不止者,尚宜固澀。同時還應注意急性泄瀉不可驟用補澀,以免閉留邪氣;慢性泄瀉不可分利太過,以防耗其津氣;清熱不可過用苦寒·,以免損傷脾陽;補虛不可純用甘溫,以免助濕。若病情處於寒熱虛實兼夾或互相轉化時,當隨證而施治。

分證論治

急性泄瀉

寒濕泄瀉

症狀:泄瀉清稀,甚則如水樣,腹痛腸鳴,脘悶食少,苔白膩,脈濡緩。若兼外感風寒,則惡寒發熱頭痛,肢體酸痛,苔薄白,脈浮。

治法:芳香化濕,解表散寒。

方藥:藿香正氣散。

方中藿香解表散寒,芳香化濕,白術、茯苓、陳皮、半夏健脾除濕,厚樸、大腹皮理氣除滿,紫蘇、白芷解表散寒,桔梗宣肺以化濕。若表邪偏重,寒熱身痛,可加荊芥、防風,或用荊防敗毒散;若濕邪偏重,或寒濕在裡,腹脹腸鳴,小便不利,苔白厚膩,可用胃苓湯健脾燥濕,化氣利濕;若寒重於濕,腹脹冷痛者,可用理中丸加味。

濕熱泄瀉

症狀:泄瀉腹痛,瀉下急迫,或瀉而不爽,糞色黃褐,氣味臭穢,肛門灼熱,或身熱口渴,小便短黃,苔黃膩,脈滑數或濡數。

治法:清腸利濕。

方藥:葛根黃芩黃連湯。

該方是治療濕熱泄瀉的常用方劑。方中葛根解肌清熱,煨用能升清止瀉,黃芩、黃連苦寒清熱燥濕,甘草甘緩和中。若熱偏重,可加金銀花、馬齒莧以增清熱解毒之力;若濕偏重,症見胸脘滿悶,口不渴,苔微黃厚膩者,可加薏苡仁、厚樸、茯苓、澤瀉、車前仁以增清熱利濕之力;夾食者可加神曲、山楂、麥芽;如有發熱頭痛,脈浮等風熱表證,可加金銀花、連翹、薄荷;如在夏暑期間,症見發熱頭重,煩渴自汗,小便短赤,脈濡數等,為暑濕侵襲,表裡同病,可用新加香薷飲合六一散以解暑清熱,利濕止瀉。

傷食泄瀉

症狀:瀉下稀便,臭如敗卵,伴有不消化食物,脘腹脹滿,腹痛腸鳴,瀉後痛減,噯腐酸臭,不思飲食,苔垢濁或厚膩,脈滑。

治法:消食導滯。

方藥:保和丸。

方中神曲、山楂、萊菔子消食和胃,半夏、陳皮和胃降逆,茯苓健脾祛濕,連翹清熱散結。若食滯較重,脘腹脹滿,瀉而不暢者,可因勢利導,據通因通用的原則,可加大黃、枳實、檳榔,或用枳實導滯丸,推蕩積滯,使邪有出路,達到祛邪安正的目的。

慢性泄瀉

脾虛泄瀉

症狀:因稍進油膩食物或飲食稍多,大便次數即明顯增多而發生泄瀉,伴有不消化食物,大便時瀉時溏,遷延反復,飲食減少,食後脘悶不舒,面色萎黃,神疲倦怠,舌淡苔白,脈細弱。

治法:健脾益氣,和胃滲濕。

方藥:參苓白術散。

方中人參、白術、茯苓、甘草健脾益氣,砂仁、陳皮、桔梗、扁豆、山藥、蓮子肉、薏苡仁理氣健脾化濕。若脾陽虛衰,陰寒內盛,症見腹中冷痛,喜溫喜按,手足不溫,大便腥穢者,可用附子理中湯以溫中散寒;若久瀉不愈,中氣下陷,症見短氣肛墜,時時欲便,解時快利,甚則脫肛者,可用補中益氣湯,減當歸,並重用黃芪、黨參以益氣升清,健脾止瀉。

腎虛泄瀉

症狀:黎明之前臍腹作痛,腸鳴即瀉,瀉下完穀,瀉後即安,小腹冷痛,形寒肢冷,腰膝酸軟,舌淡苔白,脈細弱。

治法:溫補脾腎,固澀止瀉。

方藥:四神丸。

方中補骨脂溫陽補腎,吳茱萸溫中散寒,肉豆蔻、五味子收澀止瀉。可加附子、炮薑,或合金匱腎氣丸溫補脾腎。若年老體弱,久瀉不止,中氣下陷,加黃芪、黨參、白術益氣升陽健脾,亦可合桃花湯固澀止瀉。

肝鬱泄瀉

症狀:每逢抑鬱惱怒,或情緒緊張之時,即發生腹痛泄瀉,腹中雷鳴,攻竄作痛,腹痛即瀉,瀉後痛減,矢氣頻作,胸脅脹悶,噯氣食少,舌淡,脈弦。

治法:抑肝扶脾,調中止瀉。

方藥:痛瀉要方。

方中白芍養血柔肝,白術健脾補虛,陳皮理氣醒脾,防風升清止瀉。若肝鬱氣滯,胸脅脘腹脹痛,可加柴胡、枳殼、香附;若脾虛明顯,神疲食少者,加黃芪、黨參、扁豆;若久瀉不止,可加酸收之晶,如烏梅、五倍子、石榴皮等。

六、轉歸預後

急性泄瀉經過恰當治療,絕大多數病人能夠治癒;只有少數病人失治誤治,或反復發作者,導致病程遷延,日久不愈,由實轉虛,變為慢性泄瀉;亦有極少數病人因暴瀉無度,耗氣傷津,會造成亡陰亡陽之變。慢性泄瀉一般經正確治療,亦能獲愈;部分病例反復發作,可由脾虛而致中氣下陷;脾虛可以及腎,或脾腎相互影響,以致脾腎同病,則病情趨向加重;若久瀉者,突見泄瀉無度,水漿不入,呼吸微弱,形體消瘦,身寒肢冷,脈微細欲絕,是脾氣下陷,腎失固攝,陰陽離絕之危候,預後多不良。

七、預防與調攝

平時要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不飲生水,忌食腐餿變質飲食,少食生冷瓜果;居處冷暖適宜;並可結合食療健脾益胃。一些急性泄瀉病人可暫禁食,以利於病情的恢復;對重度泄瀉者,應注意防止津液虧損,及時補充體液。一般情況下可給予流質或半流質飲食。

結語:瞭解到泄瀉的病因病機,所以大家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保持良好的飲食習慣和衛生習慣哦!病從口入可不是沒有道理的。尤其是年輕的爸爸媽媽們,由於小兒沒有自我保護意識,更需要家長們起到監督作用。

大小腸傳化失常,升降失調,清濁不分。脾虛濕盛是導致本病發生的關鍵因素。

二、臨床表現

泄瀉以大便清稀為臨床特徵,或大便次數增多,糞質清稀;或便次不多,但糞質清稀,甚至如水狀;或大便清薄,完穀不化,便中無膿血。泄瀉之量或多或少,泄瀉之勢或緩或急。常兼有脘腹不適,腹脹腹痛腸鳴,食少納呆,小便不利等症狀。起病或緩或急,常有反復發作史。常由外感寒熱濕邪,內傷飲食情志,勞倦,臟腑功能失調等誘發或加重。

三、診斷

1.具有大便次數增多,糞質稀薄,甚至瀉出如水樣的臨床特徵。其中以糞質清稀為必備條件。

2.常兼有脘腹不適,腹脹腹痛腸鳴,食少納呆,小便不利等症狀。

3.起病或緩或急,常有反復發作史。常因外感寒熱濕邪,內傷飲食情志,勞倦,臟腑,功能失調等誘發或加重。

4.大便常規、大便細菌培養、結腸X線及內窺鏡等檢查有助於診斷和鑒別診斷。

5.需除外其他病證中出現的泄瀉症狀。

四、鑒別診斷

1.痢疾兩者均系大便次數增多,糞質稀薄的病證。痢疾以腹痛,裡急後重,便下赤白膿血為主症,而泄瀉以大便次數增多,糞質稀薄,甚至瀉出如水樣為主症,其大便中無膿血,也無裡急後重,腹痛也或有或無。

2.霍亂霍亂是一種卒然起病,劇烈上吐下瀉,吐瀉並作的病證。泄瀉與霍亂相比,同有大便清稀如水的症狀,故需鑒別。霍亂的發病特點是來勢急驟,變化迅速,病情兇險,起病時常先突然腹痛,繼則吐瀉交作,所吐之物均為未消化之食物,氣味酸腐熱臭,所瀉之物多為黃色糞水,或如米泔,常伴惡寒發熱,部分病人在吐瀉之後,津液耗傷,迅速消瘦,或發生轉筋,腹中絞痛,若吐瀉劇烈,則見面色蒼白,目眶凹陷,汗出肢冷等津竭陽衰之危候。而泄瀉只以大便次數增多,糞質稀薄,甚至瀉出如水樣為主症,一般起病不急驟,瀉水量不大,無米泔水樣便,津傷較輕,無危證。

五、辨證論治

辨證要點

1.辨寒熱虛實糞質清稀如水,或稀薄清冷,完穀不化,腹中冷痛,腸鳴,畏寒喜溫,常因飲食生冷而誘發者,多屬寒證;糞便黃褐,臭味較重,瀉下急迫,肛門灼熱,常因進食辛辣燥熱食物而誘發者,多屬熱證;病程較長,腹痛不甚且喜按,小便利,口不渴,稍進油膩或飲食稍多即瀉者,多屬虛證;起病急,病程短,脘腹脹滿,腹痛拒按,瀉後痛減,瀉下物臭穢者,多屬實證。

2.辨瀉下物大便清稀,或如水樣,瀉物腥穢者,多屬寒濕之證;大便稀溏,其色黃褐,瀉物臭穢者,多系濕熱之證;大便溏垢,完穀不化,臭如敗卵,多為傷食之證。

3.辨輕重緩急泄瀉而飲食如常為輕證;泄瀉而不能食,消瘦,或暴瀉無度,或久泄滑脫不禁為重證;急性起病,病程短為急性泄瀉;病程長,病勢緩為慢性泄瀉。

4.辨脾、肝、腎稍有飲食不慎或勞倦過度泄瀉即作或復發,食後脘悶不舒,面色萎黃,倦怠乏力,多屬病在脾;泄瀉反復不愈,每因情志因素使泄瀉發作或加重,腹痛腸鳴即瀉,瀉後痛減,矢氣頻作,胸脅脹悶者,多屬病在肝;五更泄瀉,完穀不化,小腹冷痛,腰酸肢冷者,多屬病在腎。

治療原則

根據泄瀉脾虛濕盛,脾失健運的病機特點,治療應以運脾祛濕為原則。急性泄瀉以濕盛為主,重用祛濕,輔以健脾,再依寒濕、濕熱的不同,分別採用溫化寒濕與清化濕熱之法。兼夾表邪、暑邪、食滯者,又應分別佐以疏表、清暑、消導之劑。慢性泄瀉以脾虛為主,當予運脾補虛,輔以祛濕,並根據不同證候,分別施以益氣健脾升提,溫腎健脾,抑肝扶脾之法,久瀉不止者,尚宜固澀。同時還應注意急性泄瀉不可驟用補澀,以免閉留邪氣;慢性泄瀉不可分利太過,以防耗其津氣;清熱不可過用苦寒·,以免損傷脾陽;補虛不可純用甘溫,以免助濕。若病情處於寒熱虛實兼夾或互相轉化時,當隨證而施治。

分證論治

急性泄瀉

寒濕泄瀉

症狀:泄瀉清稀,甚則如水樣,腹痛腸鳴,脘悶食少,苔白膩,脈濡緩。若兼外感風寒,則惡寒發熱頭痛,肢體酸痛,苔薄白,脈浮。

治法:芳香化濕,解表散寒。

方藥:藿香正氣散。

方中藿香解表散寒,芳香化濕,白術、茯苓、陳皮、半夏健脾除濕,厚樸、大腹皮理氣除滿,紫蘇、白芷解表散寒,桔梗宣肺以化濕。若表邪偏重,寒熱身痛,可加荊芥、防風,或用荊防敗毒散;若濕邪偏重,或寒濕在裡,腹脹腸鳴,小便不利,苔白厚膩,可用胃苓湯健脾燥濕,化氣利濕;若寒重於濕,腹脹冷痛者,可用理中丸加味。

濕熱泄瀉

症狀:泄瀉腹痛,瀉下急迫,或瀉而不爽,糞色黃褐,氣味臭穢,肛門灼熱,或身熱口渴,小便短黃,苔黃膩,脈滑數或濡數。

治法:清腸利濕。

方藥:葛根黃芩黃連湯。

該方是治療濕熱泄瀉的常用方劑。方中葛根解肌清熱,煨用能升清止瀉,黃芩、黃連苦寒清熱燥濕,甘草甘緩和中。若熱偏重,可加金銀花、馬齒莧以增清熱解毒之力;若濕偏重,症見胸脘滿悶,口不渴,苔微黃厚膩者,可加薏苡仁、厚樸、茯苓、澤瀉、車前仁以增清熱利濕之力;夾食者可加神曲、山楂、麥芽;如有發熱頭痛,脈浮等風熱表證,可加金銀花、連翹、薄荷;如在夏暑期間,症見發熱頭重,煩渴自汗,小便短赤,脈濡數等,為暑濕侵襲,表裡同病,可用新加香薷飲合六一散以解暑清熱,利濕止瀉。

傷食泄瀉

症狀:瀉下稀便,臭如敗卵,伴有不消化食物,脘腹脹滿,腹痛腸鳴,瀉後痛減,噯腐酸臭,不思飲食,苔垢濁或厚膩,脈滑。

治法:消食導滯。

方藥:保和丸。

方中神曲、山楂、萊菔子消食和胃,半夏、陳皮和胃降逆,茯苓健脾祛濕,連翹清熱散結。若食滯較重,脘腹脹滿,瀉而不暢者,可因勢利導,據通因通用的原則,可加大黃、枳實、檳榔,或用枳實導滯丸,推蕩積滯,使邪有出路,達到祛邪安正的目的。

慢性泄瀉

脾虛泄瀉

症狀:因稍進油膩食物或飲食稍多,大便次數即明顯增多而發生泄瀉,伴有不消化食物,大便時瀉時溏,遷延反復,飲食減少,食後脘悶不舒,面色萎黃,神疲倦怠,舌淡苔白,脈細弱。

治法:健脾益氣,和胃滲濕。

方藥:參苓白術散。

方中人參、白術、茯苓、甘草健脾益氣,砂仁、陳皮、桔梗、扁豆、山藥、蓮子肉、薏苡仁理氣健脾化濕。若脾陽虛衰,陰寒內盛,症見腹中冷痛,喜溫喜按,手足不溫,大便腥穢者,可用附子理中湯以溫中散寒;若久瀉不愈,中氣下陷,症見短氣肛墜,時時欲便,解時快利,甚則脫肛者,可用補中益氣湯,減當歸,並重用黃芪、黨參以益氣升清,健脾止瀉。

腎虛泄瀉

症狀:黎明之前臍腹作痛,腸鳴即瀉,瀉下完穀,瀉後即安,小腹冷痛,形寒肢冷,腰膝酸軟,舌淡苔白,脈細弱。

治法:溫補脾腎,固澀止瀉。

方藥:四神丸。

方中補骨脂溫陽補腎,吳茱萸溫中散寒,肉豆蔻、五味子收澀止瀉。可加附子、炮薑,或合金匱腎氣丸溫補脾腎。若年老體弱,久瀉不止,中氣下陷,加黃芪、黨參、白術益氣升陽健脾,亦可合桃花湯固澀止瀉。

肝鬱泄瀉

症狀:每逢抑鬱惱怒,或情緒緊張之時,即發生腹痛泄瀉,腹中雷鳴,攻竄作痛,腹痛即瀉,瀉後痛減,矢氣頻作,胸脅脹悶,噯氣食少,舌淡,脈弦。

治法:抑肝扶脾,調中止瀉。

方藥:痛瀉要方。

方中白芍養血柔肝,白術健脾補虛,陳皮理氣醒脾,防風升清止瀉。若肝鬱氣滯,胸脅脘腹脹痛,可加柴胡、枳殼、香附;若脾虛明顯,神疲食少者,加黃芪、黨參、扁豆;若久瀉不止,可加酸收之晶,如烏梅、五倍子、石榴皮等。

六、轉歸預後

急性泄瀉經過恰當治療,絕大多數病人能夠治癒;只有少數病人失治誤治,或反復發作者,導致病程遷延,日久不愈,由實轉虛,變為慢性泄瀉;亦有極少數病人因暴瀉無度,耗氣傷津,會造成亡陰亡陽之變。慢性泄瀉一般經正確治療,亦能獲愈;部分病例反復發作,可由脾虛而致中氣下陷;脾虛可以及腎,或脾腎相互影響,以致脾腎同病,則病情趨向加重;若久瀉者,突見泄瀉無度,水漿不入,呼吸微弱,形體消瘦,身寒肢冷,脈微細欲絕,是脾氣下陷,腎失固攝,陰陽離絕之危候,預後多不良。

七、預防與調攝

平時要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不飲生水,忌食腐餿變質飲食,少食生冷瓜果;居處冷暖適宜;並可結合食療健脾益胃。一些急性泄瀉病人可暫禁食,以利於病情的恢復;對重度泄瀉者,應注意防止津液虧損,及時補充體液。一般情況下可給予流質或半流質飲食。

結語:瞭解到泄瀉的病因病機,所以大家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保持良好的飲食習慣和衛生習慣哦!病從口入可不是沒有道理的。尤其是年輕的爸爸媽媽們,由於小兒沒有自我保護意識,更需要家長們起到監督作用。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