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錢草又名遍地香、連錢草、金錢艾, 為報春花科植物過路黃的全草, 始載於《本草綱目拾遺》, 清代名醫趙學敏認為金錢草“一名蜈蚣草, 山中道旁皆有之, 蔓生, 兩葉相對, 夏開小黃花, 每節間有兩朵, 故名對座草。 ”其性涼, 味苦辛, 含有單萜酮、β-蒎烯、檸檬烯、異薄荷酮、多種氨基酸、灰分、鞣質、膽鹼、硝酸鉀等成分, 具有清熱、利尿、鎮咳、消腫的功效, 常用於治療黃疸、水腫、膀胱結石、肺癰、咳嗽、吐血、風濕痹痛、癰腫、濕疹等症, 為常用中藥。 在臨床應用時, 將傘形科植物天胡荽、唇形科植物活血丹以及豆科植物廣金錢草的全草作為慣用品,
真品
莖細, 具四棱, 單一莖直立, 基部稍帶點紫色, 無毛, 整體呈暗棕色, 葉對生, 葉柄較長, 葉片為腎狀心形, 先端鈍或稍尖, 邊緣具圓齒, 葉有一條主脈, 十分明顯, 葉片與柄等長, 表面光滑無毛;花生於葉腋處, 2 朵, 花萼呈筒狀, 具5齒, 被刺毛, 花冠管狹長, 為萼的2~3倍, 外面被細毛;葉片經水浸泡後, 舉起對光照看, 可見葉片上有黑色條紋。
偽品
莖為細長圓柱形, 莖體被白色絨毛, 呈棕色, 葉為寬卵形, 邊緣有點狀突起, 葉面有點狀腺點, 葉背面被長短疏毛, 葉的主側脈均明顯, 葉片是柄長的2倍;花生於枝頂,
現代藥理研究證實, 金錢草煎劑有顯著的利尿作用, 與其所含的灰分和鉀鹽有關;所含的游離氨基酸有利膽作用, 對肝膽疾患有良好影響, 而偽品聚花過路黃和點腺過路黃雖與金錢草為同科植物, 但不具備上述功效, 故不可代替金錢草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