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草, 別名國老、蜜甘、美草、蜜草、蕗草、靈通。 味甘平, 入心、肺、脾胃諸經, 在現代中藥學中屬於補氣藥的範圍, 具有補脾益氣、潤肺止咳、緩急止痛、緩和藥性的功效。 其生者偏於清熱, 炙者則偏於補中。 炙甘草是用生甘草與蜂蜜、水同炒製成。 生甘草微涼, 炙甘草微溫。 甘草生用, 可治咽喉腫痛, 癰疽瘡瘍, 還可解藥食之毒;炙用, 可以治療脾胃虛弱, 食欲不振, 腹痛泄瀉, 勞倦發熱, 咳嗽氣短。 中藥古籍《神農本草經》將甘草列為上品, 說甘草有堅筋骨、長肌肉、倍氣力及解毒之功。
在中醫處方中, 甘草是最常用的一味中藥。
濕病忌用甘草
《湯液本草》明確指出:“甘者若令人中滿, 中滿者勿食甘, 甘緩而壅氣, 非中滿者所宜。 ”查《傷寒論》、《金匱要略》中, 凡因濕所致的嘔惡、痰飲、中滿、水腫等皆不用甘草, 例如攻逐水飲的五苓散等。 總之, 濕病忌用甘草仲景等醫家雖未明言, 但濕病用甘草之弊昭然已明。
急證少用甘草
歷代醫家公認甘味藥性緩而善守, 甘草為甘味藥之代表, 其甘緩柔潤之性, 決定了它在急證運用中的局限性。 以《傷寒論》為例, 陽明急下三證、少陰急下三證, 都用不含甘草的大承氣湯, 意在避其甘緩, 急下以存陰。 又如大柴胡湯由小柴胡湯化裁而來, 此方為治少陽兼腑實證的名方, 現應用於急性膽囊炎、膽結石、急性胰腺炎等病, 其證顯然比小柴胡湯證為重為急,
腎病慎用甘草
《素問·生氣通天論》說:“味過於甘, 心氣喘滿, 色黑, 腎氣不衡。 ”《靈樞·五味》篇提出:“腎病禁甘。 ”仲景宗此訓, 創制溫補腎陽的腎氣丸即不用甘草, 後世醫家據此而衍化的腎病諸方, 如濟生腎氣丸、右歸丸、左歸丸、錢乙的六味地黃丸等都未用甘草。 現代藥理研究發現, 甘草主要含甘草甜素, 甘草甜素具有腎上腺皮質激素樣作用, 能夠促進水、鈉瀦溜和排鉀增加, 長期大量應用甘草, 會出現水腫、血壓增高、血鉀降低、四肢無力等假醛固酮症, 說明腎病慎用甘草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