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腸脫垂為直腸黏膜、肛管、直腸全層和部分乙狀結腸向下移位元而脫出肛門外的一種疾病。 各種年齡層均可發病, 但多發于幼兒、老年人、久病體弱及身高瘦弱者。 而女性因骨盆下口較大及多次分娩等因素, 發病率高於男性。
直腸脫垂的病因:發病多與長期腹瀉、習慣性便秘, 排尿困難等因素, 使腹內壓增高, 促使直腸向外推出。 年老衰弱, 幼兒發育不全者, 盆底組織軟弱, 不能支援直腸于正常位置。
直腸脫垂的病理:臨床常見有不完全脫垂和完全脫垂兩種, 前者是直腸下部粘膜和肌層分離, 向下移位,
直腸脫垂的症狀:排便時直腸由肛門脫出, 便後自行回縮到肛門內, 以後逐漸發展到必須用手托回, 嚴重時不僅大便時脫出、在咳嗽、噴嚏、走路等腹壓增高的情況下, 均可脫出。 常有大量粘液污染衣褲, 引起肛周瘙癢。 當脫出的直腸被嵌頓時, 局部水腫呈暗紫色, 甚至出現壞死。
直腸脫垂的體征:檢查時令患者蹲位用力, 使直腸脫出, 不完全性脫垂僅粘膜脫出, 指診只是兩層折疊粘膜。 完全性脫垂為全層腸壁翻出, 粘膜呈同心環狀皺襞, 腫物有層層折疊, 如倒寶塔狀。
直腸脫垂的診斷:1、臨床表現 早期便後有粘膜自肛門脫出,
直腸脫垂的治療:
(一)一般療法
幼兒直腸脫垂有自愈的可能, 應注意營養, 使排便時間縮短, 便函後立即復位, 際俯臥位等。 成人也應積極治療慢性咳嗽、便秘、腹瀉及產生腹壓增高的疾病, 儘量消除產生脫垂的因素。
(二)注射療法
適用於輕度的脫垂, 其機制是注到射硬化劑在直腸周圍, 便之產生無菌性炎症, 造成粘連, 而使直腸與周圍組織固定以制止脫垂。 但需多點多次注射,
(三)手術療法:
1.脫垂粘膜切除對部分性粘膜脫垂患者, 將脫出粘膜作切除縫合。
肛門環縮術:
使肛門縮小, 以制止直腸脫垂, 但效果有限。 手術用局麻或腰麻, 在肛門前後各切一小口, 用血管鉗經皮直繞肛門潛行分離, 便二鉗會合。 置入金屬線, 結成環狀, 使肛門容一指通過。 2~3個月後取出埋置線。
直腸懸吊固定術:
手術在腰麻或全麻下進行。 手術要剪開直腸前腹膜反折, 仔細游離直腸至肛提肌邊緣, 將因反復脫垂而被分開的肛提肌和鬆弛的盆底筋膜予以縫合至鬆緊適度, 直腸兩側也需游離, 使直腸能縫合封閉。 最後將乙狀結腸固定於腰肌筋膜。
直腸脫垂的預防:
1、患脫肛後, 應及時治療,
2、避免負重遠行, 積極治療慢性腹瀉、便秘、慢性咳嗽等, 防止腹壓過度增高。
3、局部可採用丁字形托帶墊棉固定, 或每天進行提肛運動鍛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