症狀 斑枯病又稱白斑病, 主要為害葉片, 葉柄、莖及花序也可受害。 葉片發病, 初期為暗綠色小斑, 直徑1~3毫米, 逐漸擴大時病斑受葉脈限制呈多角形, 後期呈灰白色, 其上密生小黑點, 為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器。 葉柄和莖上病斑長條形, 嚴重發生時多數病斑匯合連片, 葉片自下而上變褐枯死。
病原菌及發生規律 病原為白芷殼針孢(Septoria dearnessii Ell.et Ev.), 屬半知菌亞門, 殼針孢屬真菌。 病菌以菌絲體和分生孢子器在種株基部殘樁和地面病葉上越冬;次年春季病菌遇水後分生孢子器釋放出分生孢子, 隨水滴飛濺而傳播, 引起初侵染。
防治方法
1、收穫後徹底清除殘樁和地面落葉;避免與防風、北沙參等傘形科植物輪作。
2、在無病植株上採種, 遠離發病地塊種植;合理密植, 降低植株間濕度, 雨後及時排水。
3、發病初期選噴1∶1∶100波爾多液、64%殺毒礬500倍液或50%多菌靈500倍液等藥劑, 視病情噴2~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