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因
病因尚未闡明, 曾被提到的可能致病因素有感染、免疫反應引起的脈絡膜血管閉塞以及原發性脈絡膜硬化等。 Duke-Elder認為可能屬於原發性脈絡膜萎縮, Yanaff認為則是一種營養不良。
臨床表現
1.視功能改變
主要的自覺症狀為視力減退, 眼前黑影。 視力下降的程度取決於病變的部位、大小。 如未累及後極部或黃斑中心凹者, 則視力損害較輕。 視野檢查周邊視野正常, 可出現絕對或相對中心或旁中心暗點。 視覺電生理檢查可以發現少數病人的ERG及EOG異常。
2.眼底改變
(1)急性期 初期主要眼底特徵是在後極部視網膜血管下有多發、邊界不清、大片狀黃白色、不規則病灶,
(2)亞急性期 發病6~12個月後, RPE和視網膜水腫消退, 視網膜下黃白色滲出物吸收。 病損區的視網膜色素上皮及脈絡膜的毛細血管破壞, 為灰棕色瘢痕組織代替, 病變區及邊緣有色素脫失和沉著。 瘢痕可為孤立性;也可融合成地圖狀。 陳舊性的病灶區脈絡膜大血管暴露, 萎縮區的邊界清楚, 與正常眼底有明顯的界限。
(3)慢性期 病變停止進展完全萎縮, 為RPE和脈絡膜毛細血管萎縮, 形成視網膜下瘢痕, 並常見到其中的大脈絡膜血管。 病變有清楚邊界, 每個病灶在病變過程中多是同樣大小, 無炎症反應, 無視網膜下新生血管和RPE脫離。
檢查
組織病理學:病灶處脈絡膜與視網膜分離, 均有顯著水腫, 組織增厚可達正常組織厚度的5倍。 在脈絡膜、視神經節細胞層和神經纖維層有組織壞死。 在視網膜外層與外界膜有出血及機化性肉芽腫。
1.眼底螢光血管造影
早期病變活動時, 動脈期病變區呈現弱螢光, 但弱螢光的邊緣部分顯示強螢光。 造影晚期病變區組織著色,
2.吲哚青綠血管造影
在本病急性期造影各期顯示明顯的持續性弱螢光, 晚期病損有銳利的清楚邊緣。 有些病例在活動性炎症區域外可看到局灶性的強螢光區。 在亞急性期, 脈絡膜大、中血管在病損內可見, 脈絡膜毛細血管和較小的脈絡膜血管持續性充盈延遲或無灌注, 晚期可見病損區內的普遍染色和強螢光。 在慢性期, 由於炎症後陳舊性RPE和脈絡膜毛細血管萎縮的發生, 在早期充盈期造影顯示脈絡膜充盈延遲或不充盈。 隨著RPE和內層脈絡膜的喪失, 可見弱螢光。 當存在脈絡膜新生血管時, 可見到新生血管的強螢光。
診斷
主要是根據眼底的表現和眼底螢光血管造影所見, 早期病灶區為弱螢光, 邊緣為強螢光的“中黑外亮”特徵, 且病變區呈地圖狀不規則分佈。
鑒別診斷
本病應與急性後部多發鱗狀色素上皮病變、急性色素上皮炎、視網膜脈絡膜炎、老年性黃斑變性以及視訊光碟周圍脈絡膜萎縮相鑒別。
治療
試用皮質激素可改善自覺症狀, 縮短病變過程。 但本病可自然靜止。 如發現有視網膜下新生血管, 可用鐳射凝固。
預後
侵犯黃斑部可引起中心視力喪失。
結語:通過上文的介紹, 我相信大家對匐行性脈絡膜萎縮都有了大致的瞭解, 我們知道了匐行性脈絡膜萎縮這種疾病的嚴重性, 一定要積極配合醫生治療, 避免疾病進一步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