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中醫>中醫常識>正文

白蘞的炮製方法

白蘞又名白斂、見腫消、白水罐。 載《神農本草經》。 系葡萄科植物白Ampelopsis japonica(Thunb.)Makino的乾燥塊根。 春、秋二季採挖, 除去泥沙及細根, 切成縱瓣或斜片, 曬乾。

炮製方法】1.白蘞 《本草經集注》:“破片, 以竹穿之, 日干。 ”《外科理例》:“研為細末。 ”《本草蒙筌》:“采待中秋時, 黑皮洗淨。 ”“破片以竹穿日曝。 ”現行, 取原藥材.洗淨, 潤透, 切厚片, 曬乾。

2.炒白蘞 《瘡瘍經驗全書》:“炒。 ”《聖濟總錄》:“炮。 ”現行, 取白蘞片, 置鍋內, 用文火加熱, 炒至微黃色, 取出, 放涼。

【飲片性狀】白蘞呈不規則的厚片, 表面類白色, 周邊棕紅色或棕褐色, 質堅, 粉性。 無臭.味苦。 炒白蘞形同白蘞片, 色澤加深。 偶有焦斑。

【炮製作用】白蘞性味苦, 微寒。 歸心, 胃經。 具有清熱解毒, 消癰散結功能。 用於癰疽發背, 疔瘡, 瘰癘、水火燙傷。 如治癰毒的金黃散(《證治準繩》);治瘰鬁的白蘞散(《仁齋直指方》)。 炒白蘞降低苦寒之性, 藥效緩和。

【炮製研究】白蘞炮製始載于宋代《聖濟總錄》, 其方法為“炮”。 至明代又增加淨制去皮, 研末, 切制等方法。 目前, 多為淨制切片生用。 白蘞“諸瘡不斂, 俱可為末敷之, 能生肌止痛”(《本草正義》)。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