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孔某, 女, 62歲, 2014年9月12日初診。 手足皸裂性濕疹史, 雙手皮膚增厚, 乾燥皸裂, 伴鱗屑, 表面粗糙, 膚色發紅, 邊緣不清, 略有癢感年余, 曾用哈西奈德乳膏、派瑞松、愈裂霜、去炎松尿素軟膏、維A酸乳膏等效果不顯。 刻診:患處觸之有明顯灼熱感, 每日午後及晚間手掌、足底熱感加重, 次日晨稍輕, 得涼則舒, 口乾咽燥, 舌紅, 苔少, 脈細數。
處方:知柏地黃東加減。 知母15克, 黃柏10克, 生地30克, 丹皮10克, 山藥10克, 澤瀉10克, 茯苓10克, 山茱萸10克, 地骨皮12克, 玄參30克, 玉竹10克, 白芨10克, 白鮮皮10克, 地膚子10克。 12劑水煎服, 日1劑, 第3煎水適量待溫浸泡患處, 忌食腥辣之物。
二診(2014年9月24日):皸裂處午後晚間熱感症狀明顯減輕, 膚色由紅轉淡, 裂隙由深開始變淺, 並有潤感, 餘症俱輕。 原方生地、玄參易為15克, 知母、地骨皮易為9克, 繼進18劑後愈。
按:本例濕疹除手足皸裂外, 且有午後晚間灼熱感加重, 膚色發紅, 口咽乾燥, 舌質紅少苔, 脈細數等症狀, 證屬屬腎陰不足, 虛熱內生, 蒸灼肌膚, 失其潤養, 而呈燥裂。 予知柏地黃湯滋腎陰清熱, 伍入地骨皮、玄參、玉竹、白芨增其清熱滋陰、潤膚愈裂之效, 並用白鮮皮、地膚子止癢, 故獲佳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