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原文︰少陰病, 自利清水, 色純青, 心下必痛, 口乾燥者, 急下之, 宜大承氣湯。
此證乃伏氣之熱竄入肝腎二經也。 蓋以腎主閉藏, 肝主疏泄, 腎為二便之關, 肝又為腎行氣, 茲因伏氣之熱, 竄入腎兼竄入肝, 則肝為熱助疏泄之力太過, 即為腎行氣之力太過, 致腎關失其閉藏之用, 而下利清水。 且因肝熱而波及於膽, 致膽汁因熱妄行, 隨肝氣之疏泄而下純青色之水。 于斯, 腎水因疏泄太過而將竭, 不能上濟以鎮心火, 且肝木不得水氣之涵濡, 則在下既過於疏泄, 在上益肆其橫恣, 是以心下作痛口中乾燥也。 此宜急下之,
此節之前有“少陰病得之二, 三日, 口燥咽幹者, 急下之, 宜大承氣湯。 ”及後節“少陰病六、七日, 腹脹不大便者, 急下之, 宜大承氣湯。 ”想此二節, 仲師亦皆言急下, 若不急下, 當亦若純下青水者, 其危險即在目前。 若仲師者, 宜其為醫中之聖也。
按︰方書有奇恒痢, 張隱庵謂, 系三陽並至, 三陰莫當, 九竅皆塞, 陽氣旁溢, 咽幹喉塞痛, 並于陰則上下無常, 薄為腸僻, 其脈緩小遲澀, 血溫身熱者死, 熱見七日者死。 蓋因陽氣偏盛, 陰氣受傷, 是以脈小遲澀, 此證宜急用大承氣湯瀉陽養陰, 緩則無效。 夫奇恒痢病, 未知所下者奚似, 而第即其脈象緩小遲澀, 固與少陰病之脈微細者同也。
《傷寒論》原文︰少陰病, 下利, 脈微澀, 嘔而汗出, 必數更衣, 反少者, 當溫其上, 灸之。
注家謂︰宜灸百會穴。
【來源】鹽山·張錫純著《醫學衷中參西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