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臌、氣臌形原相近。 《內經》謂“按之而不起者, 風水也。 ”愚臨證品驗以來, 知凡水證, 以手按其腫處成凹, 皆不能隨手而起。 至氣臌, 以手重按成凹, 則必隨手而起。 惟單腹脹病, 其中水臌、氣臌皆有, 因其所郁氣與水皆積腹中, 不能外透肌肉, 按之亦不成凹, 似難辨其為水、為氣。 然水臌必然小便短少, 氣臌必覺肝胃氣滯, 是明征也。 今試進論其治法。
《金匱》論水病, 分風水、皮水、正水、石水。 謂風水、皮水脈浮, 正水、石水脈沉。 然水病之劇者, 脈之部位皆腫, 必重按之成凹其脈方見, 原難辨其浮沉。 及觀其治法, 脈浮者宜發汗, 恒佐以涼潤之藥;脈沉者宜利小便,
【表裡分消湯】
麻黃三錢, 生石膏、滑石各六錢, 西藥阿斯匹林一瓦。 將前三味煎湯, 送服阿斯匹林。 若服藥一點鐘後不出汗者, 再服阿斯匹林一瓦。 若服後仍不出汗, 還可再服, 當以汗出為目的。 麻黃之性, 不但善於發汗, 徐靈胎謂能深入積痰凝血之中, 凡藥力所不到之處, 此能無微不至, 是以服之外透肌表, 內利小便, 水病可由汗、便而解矣。 惟其性偏於熱, 似與水病之有熱者不宜, 故用生石膏以解其熱。 又其力雖雲無微不至, 究偏於上升, 故又用滑石引之以下達膀胱,
若汗已透, 腫雖見消, 未能全愈者, 宜專利其小便。 而利小便之藥, 以鮮白茅根湯為最效, 或與車前並用, 則尤效。 憶辛酉臘底, 有鄰村學生毛××, 年二十, 得水腫證, 醫治月餘, 病益劇, 頭面周身皆腫, 腹如抱甕, 夜不能臥, 依壁喘息, 蓋其腹之腫脹異常, 無容息之地, 其氣幾不能吸入故作喘也。 其脈六部細數, 心中發熱, 小便不利, 知其病久陰虛, 不能化陽, 致有此證。 俾命人力剖凍地, 取鮮茅根, 每日用鮮茅根六兩, 銼碎,
此證雖因病久陰虛,
至於因涼成水臌者, 其脈必細微遲弱, 或心中覺涼, 或大便泄瀉。 宜用花椒目六錢, 炒熟搗爛, 煎湯送服生硫黃細末五分。 若服後不覺溫暖, 可品驗加多, 以服後移時微覺溫暖為度。 蓋利小便之藥多涼, 二藥乃性溫能利小便者也。 若脾胃虛損, 不能運化水飲者, 宜治以健脾降胃之品, 而以利小便之藥佐之。 總之, 水臌之證, 未有小便通利而成者。 是以治此證者, 當以利小便為要務。 治小便不利, 可參閱拙擬治癃閉諸方各案。
有因胞系了戾, 致小便不通者。 其證偶因嘔吐咳逆, 或側臥欠伸, 仍可通少許, 俗名為轉胞病。 孕婦與產後及自高墜下者, 間有此病。 拙擬有升麻黃湯, 曾用之治癒數人, 此升提胞系而使之轉正也。
華元化有通小便秘方, 愚知之而未嘗試用。 後閱杭報, 見蕭××言用其方加升麻一錢, 曾治癒其令妹二日一夜小便不通及陶姓男子一日夜小便不通, 皆投之即效, 方系人參、蓮子心、車前子、王不留行各三錢, 甘草一錢, 肉桂三分, 白果十二枚。
按︰方中白果, 若以治咳嗽, 可連皮搗爛用之, 取其皮能斂肺也;若以利小便, 宜去皮搗爛用之, 取其滑而能降也。
至於氣臌, 多系脾有瘀滯所致。 蓋脾為後天之主, 居中央以運四旁, 其中原多回血管, 以流通氣化。 若有瘀滯以阻其氣化,腹中即生脹滿,久則積為氣臌,《內經》所謂諸濕腫滿皆屬脾也。拙擬有雞湯,曾用之屢次奏效。方中之意︰用雞內金以開脾之瘀;白術以助脾之運;柴胡、陳皮以升降脾氣;白芍以利小便,防有蓄水,生薑以通竅絡兼和營衛也。統論藥性,原在不涼不熱之間。然此證有偏涼者,則桂、附、乾薑可以酌加;有偏熱者,則芩、連、梔子可以酌加。若其脈證皆實,服藥數劑不見愈者,可用所煎藥湯送服黑醜頭次所軋細末錢半,服後大便通行,病即稍愈。然須服原方數日,日用一次,連用恐傷氣分。此水臌氣臌治法之大略也(醫方篇中載有治水臌氣臌諸方案宜參觀)。
【來源】鹽山·張錫純著《醫學衷中參西錄》
若有瘀滯以阻其氣化,腹中即生脹滿,久則積為氣臌,《內經》所謂諸濕腫滿皆屬脾也。拙擬有雞湯,曾用之屢次奏效。方中之意︰用雞內金以開脾之瘀;白術以助脾之運;柴胡、陳皮以升降脾氣;白芍以利小便,防有蓄水,生薑以通竅絡兼和營衛也。統論藥性,原在不涼不熱之間。然此證有偏涼者,則桂、附、乾薑可以酌加;有偏熱者,則芩、連、梔子可以酌加。若其脈證皆實,服藥數劑不見愈者,可用所煎藥湯送服黑醜頭次所軋細末錢半,服後大便通行,病即稍愈。然須服原方數日,日用一次,連用恐傷氣分。此水臌氣臌治法之大略也(醫方篇中載有治水臌氣臌諸方案宜參觀)。【來源】鹽山·張錫純著《醫學衷中參西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