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心理學怎樣看待主觀和客觀

迄今為止, 我們也沒有發現任何一種方法, 可以真正衡量和測量出一個人真實的內心世界。 心理測量方法浩如煙海, 並且, 還有很多人熱衷於發展新的心理測量方法。 在醫學界, 大家公認, 如果一種疾病有眾多的治療方法的時候, 通常說明這種病無法治療。 於是, 大街小巷貼滿狗皮膏藥般的專治腫瘤癌症等不治之症的小廣告。 那麼, 心理測量方法的眾多同樣暗示, 沒有什麼科學的心理測量, 能夠真正瞭解一個人的內心世界。 沒有一個真正的心理治療師, 是依靠心裡測量來深入瞭解坐在你對面的來訪者的。

正是基於這樣的現實, 就萌生出一種心理世界的不可知論, 認為我們永遠無法瞭解心理世界的真實, 因為科學無法衡量心理。 但是, 我認為, “在心理的世界裡面, 主觀大於客觀”, 甚至更極端點說:“在心裡世界裡面, 主觀的就是客觀的”。 我們通過自己的主觀世界, 瞭解人類的心理世界, 主觀, 恰恰是照亮心理世界的一盞明燈、是通向心理世界的捷徑。 是否承認心理世界中主觀性的重要性與核心性, 是衡量一個治療師是否成熟的根本標誌。

當一個來訪者坐在心理治療師面前的時候, 他會有許多所謂“非現實”或者“扭曲的”情感、意識、和行為, 從“客觀的角度”講, 是與現實不符合的、是不客觀的、是錯誤的、是需要糾正的。

但從來訪者的角度講, 他的所有這些情感或行為反應, 都是合乎他的成長環境與經歷的, 都是真實的、客觀的。 比如, 一個和男人在一起就過分忐忑不安的女孩, 我們會覺得她太神經過敏, 但在這個女孩的家裡面, 女孩與父親的互動模式恰恰就是這樣的, 父親通過投射認同, 把對女兒的緊張傳染給女兒, 她也會通過投射性認同機制, 將這種互動模式“傳染”給她周圍的男人, 於是, 她和幾乎所有男人在一起的時候, 都會出現她通過“自我實現的預言”可以證明的“我見他們緊張, 他們也緊張, 我們互相緊張、互相影響……, 我是一個下流的女人, 好像我在勾引他們。 ”典型症狀。 這是一個女性恐男症的常見心裡動力學機制。 一個瞭解“來訪者的主觀是客觀真實的”的治療師,
絕對不會去提出這樣的發問或老大媽式的勸告:”男人有什麼可怕的?別緊張!男人喜歡女人是正常的!男人對你沒有反應, 你別緊張了。 ”這些看似客觀的看法, 實際上是治療師的理性與邏輯主觀, 是最不客觀、最不真實的, 是最沒同情心和專業素養的表現。 這一方面反映了治療師對於人性缺乏瞭解、另一方面反映了治療是缺少對來訪者的真正共情。 所以, 一個真正的治療師, 是第一個並且往往是唯一一個由衷地相信來訪者主觀的真實性與客觀性的人, 他完全真正(而不是虛偽地)相信來訪者所描述的痛苦感受和體驗。 那些激起這些情感的“家族歷史人物”, 已經內化到來訪者的內心世界,
是來訪者內心世界的真實人物, 來訪者在和自己內心世界的重要歷史人物對話、互動。

任何內心的創傷與情結, 最終都可以追蹤並歸咎于一個人心理成長過程中, 在心理、心靈層面曾經遭受到的真實的情感創傷與剝奪。 在心理治療師眼裡, 這個來訪者是正常的。 說來訪者正常, 不是基於浪漫的人本主義主義或存在主義的人文信條, 而是基於對來訪者成長經歷的瞭解, 是基於對來訪者成長經歷與目前的情感反應之間的因果關係的瞭解。 每個人之所以成為他現在的這個樣子, 是因為他的家庭需要他成為這個樣子。 他目前的這個樣子, 才能最好地適應他的成長環境, 他在那樣的環境和資源之內,

只能“命運性”地成為那個樣子。 他曾經能很好地適應那樣一個環境, 所以他的模式相對於對於那個環境, 是正常的。 (順便聲明一下, 我眼中的正常觀是:適應的, 就是正常的。 )但是, 如果這個來訪者離開家庭、步入社會, 他的模式將會與社會慣常模式發生衝突, 來訪者以這樣的模式在新的系統當中難以滿足自己的需要, 來訪者面對改變模式的壓力, 在自我調整失敗的情況下, 他又正常地來尋找專家調整模式。 對於一個這樣清醒、勇敢、明智的人, 我們難道不認為他們正常正確嗎?所以, 可以說, 相信來訪者主觀的真實性, 是治療師對來訪者產生初步共情的基礎。 我心中堅信這樣一句話:來訪者的主觀永遠不會犯真正的錯誤, 希望這句話能成為所有治療師的這真正信念。

我做心理治療師已經十年,總結起來,來訪者沒犯過一次沒有價值和意義的錯誤,他們的行為從外人看來儘管古怪傻氣甚至愚蠢恐怖,但這都是生命的迂回性智慧。來訪者的主觀性,就是客觀性、真實性,換一種表述方式就是:“存在的,就是合理的。”在治療師眼裡,沒有“錯誤的”、“不正常的”這樣的觀點和字眼,只有適應的、不適應的,或者效率高的或效率不高的這種描述。所謂的心理障礙,就是不適應的或效率低的個體。我們需要幫助這些人提高適應能力、提高生命效率。

如果以“來訪者的主觀就是真實的客觀”為前提,作為心理治療師,如何瞭解這樣的“主觀性客觀”呢?幸運的是,上帝賦予我們“主觀性”的同時,還賦予我們在情感上相互感染的能力,心理學術語將其稱之為“投射性認同”,通俗的解釋就是一個人的情感發出去之後,可以被另為一個人感覺到,並發出相應的反應。當一個來訪者坐在治療師面前的時候,他的那些“主觀性”情感,也會轉移、投射和感染給治療師。比如,前面講到的那個女孩子,面對男人忐忑不安,如果她的治療師恰好也是一男治療師的時候,這位治療師一定會感到一點緊張、一點性的吸引、一點壓抑又試圖爆發的沉悶。這些感覺和理智的分析或邏輯推理毫無關係,這些感覺可以說是一瞬間就產生的,不管這個治療師是否喜歡緊張是否願意被性吸引。如果你有耐心傾聽的話,你會發現,你的這些感受,恰恰就是來訪者本人的感受、以及來訪者與父親交往的時候所推測的父親的感受。此時,治療師的主觀,感受到了來訪者本人、以及塑造來訪者的重要客體的真實的情感體驗。在這一關鍵的一瞬間,我們瞭解了關於她的全部故事,洞察了情感的聚集點--情結。這樣的瞭解靠的不是理智、科學、測量等“客觀指標”,但如果你摒棄理性、任情感沿著這個方向繼續跟隨,你會發現,她情感的小溪、河流、和大海……。一個精神分析師就是靠對這些無意識情感的流動的洞察,來瞭解坐在對面的來訪者的,是精神分析治療師進行心理診斷的最核心依據。此時,主觀性反而成了一種最快捷、最準確、最真實、最直接的心靈溝通和瞭解的工具。治療師本人的主觀性,是治療師走向來訪者內心世界的最佳工具。同時,與來訪者互動時治療師本人的主觀性,也是瞭解自己的極佳工具。一個成熟的治療師,當受到來訪者的情緒感染的時候,應該是表面出現淺淺的波浪,很快就平復下來,深層依然穩定;但如果治療師自身有很多情結,也許就會和來訪者的情結糾纏不清,就會激起驚濤駭浪。優秀的治療師會及時對這樣的異常回應自省,從中發現自己的情結。及時清除自己內心世界的暗礁。所以,我們會驚奇地發現,在心理世界裡,我們要靠我們的主觀性,去瞭解來訪者的“主觀性客觀”。無論對於來訪者、治療師本人、還是心理治療過程,主觀性都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好東西,一個最可以信賴的有價值的工具。

這種在心理治療過程中體現出來的“主觀性的客觀性”有沒有某種普遍性呢?它是不是一個宇宙法則呢?這將涉及一個敏感的哲學問題:我們的世界是我們造的嗎?或者說我們的世界就是一個主觀的世界?我不懂什麼哲學,也沒有能力長篇大論進行複雜的推衍,我只想進行一點簡單直接的自由聯想。其實,我們的世界都是按照我們的思想造的,比如,我們內心有一個樓房的圖像,我們再把這個圖像變成真實。我們的客觀世界,實際上是我們主觀世界的反應。我們對於世界的命名,基本上是基於我們對於世界的主觀感受。一些對偉大的發現並不是基於實驗,主要是主觀靈感,比如“苯環”的發現,還有“牛頓的蘋果”。…… 如果我們這樣推導下去,會得出這樣的結論:客觀的,就是主觀的。但我們不要忘記,人腦是宇宙進化和生物進化的產物,推測這樣的進化過程當中,一定在大腦中留下一些痕跡,也許就是榮格稱之為“主觀性集體無意識”或“客觀原型”的什麼東西,裡面埋藏著所有有關宇宙與生命的秘密。我們不需要到外面去尋找,我們只需要關注我們的主觀世界。這樣一來,我們就又可以說,“主觀的,也是客觀的。”我們把前後兩句話結合在一起,就是“客觀的,就是主觀的;主觀的,就是客觀的。”兩者本為一體,我們把他們分裂了,才會迷惑和執著。心理和心靈的世界,就是主觀層面的客觀,是用主觀的方式體驗和表達的客觀,因此,也必須用主觀的方式瞭解。心理世界是一個主觀性很強的客觀世界,如果你想探索這個世界,必須對主觀性抱持謙卑的態度,必須有面對未知性更強的主觀性的大智大勇。

承認心裡世界的“主觀客觀性”,勢必導致對於別人和自己的無條件接受。這種態度的轉變,也許會給心理治療帶來一個根本性的轉變。基於對於主觀性的尊重的與來訪者的共情,才是由衷的共情,才會激發來訪者的積極變化。這種主觀性客觀的態度,也使心理治療與哲學或宗教的終極境界的聯繫建立在科學的基礎之上,大我與小我如同客觀與主觀本為一體,小我中蘊含著大我,主觀中蘊含著客觀。

希望這句話能成為所有治療師的這真正信念。

我做心理治療師已經十年,總結起來,來訪者沒犯過一次沒有價值和意義的錯誤,他們的行為從外人看來儘管古怪傻氣甚至愚蠢恐怖,但這都是生命的迂回性智慧。來訪者的主觀性,就是客觀性、真實性,換一種表述方式就是:“存在的,就是合理的。”在治療師眼裡,沒有“錯誤的”、“不正常的”這樣的觀點和字眼,只有適應的、不適應的,或者效率高的或效率不高的這種描述。所謂的心理障礙,就是不適應的或效率低的個體。我們需要幫助這些人提高適應能力、提高生命效率。

如果以“來訪者的主觀就是真實的客觀”為前提,作為心理治療師,如何瞭解這樣的“主觀性客觀”呢?幸運的是,上帝賦予我們“主觀性”的同時,還賦予我們在情感上相互感染的能力,心理學術語將其稱之為“投射性認同”,通俗的解釋就是一個人的情感發出去之後,可以被另為一個人感覺到,並發出相應的反應。當一個來訪者坐在治療師面前的時候,他的那些“主觀性”情感,也會轉移、投射和感染給治療師。比如,前面講到的那個女孩子,面對男人忐忑不安,如果她的治療師恰好也是一男治療師的時候,這位治療師一定會感到一點緊張、一點性的吸引、一點壓抑又試圖爆發的沉悶。這些感覺和理智的分析或邏輯推理毫無關係,這些感覺可以說是一瞬間就產生的,不管這個治療師是否喜歡緊張是否願意被性吸引。如果你有耐心傾聽的話,你會發現,你的這些感受,恰恰就是來訪者本人的感受、以及來訪者與父親交往的時候所推測的父親的感受。此時,治療師的主觀,感受到了來訪者本人、以及塑造來訪者的重要客體的真實的情感體驗。在這一關鍵的一瞬間,我們瞭解了關於她的全部故事,洞察了情感的聚集點--情結。這樣的瞭解靠的不是理智、科學、測量等“客觀指標”,但如果你摒棄理性、任情感沿著這個方向繼續跟隨,你會發現,她情感的小溪、河流、和大海……。一個精神分析師就是靠對這些無意識情感的流動的洞察,來瞭解坐在對面的來訪者的,是精神分析治療師進行心理診斷的最核心依據。此時,主觀性反而成了一種最快捷、最準確、最真實、最直接的心靈溝通和瞭解的工具。治療師本人的主觀性,是治療師走向來訪者內心世界的最佳工具。同時,與來訪者互動時治療師本人的主觀性,也是瞭解自己的極佳工具。一個成熟的治療師,當受到來訪者的情緒感染的時候,應該是表面出現淺淺的波浪,很快就平復下來,深層依然穩定;但如果治療師自身有很多情結,也許就會和來訪者的情結糾纏不清,就會激起驚濤駭浪。優秀的治療師會及時對這樣的異常回應自省,從中發現自己的情結。及時清除自己內心世界的暗礁。所以,我們會驚奇地發現,在心理世界裡,我們要靠我們的主觀性,去瞭解來訪者的“主觀性客觀”。無論對於來訪者、治療師本人、還是心理治療過程,主觀性都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好東西,一個最可以信賴的有價值的工具。

這種在心理治療過程中體現出來的“主觀性的客觀性”有沒有某種普遍性呢?它是不是一個宇宙法則呢?這將涉及一個敏感的哲學問題:我們的世界是我們造的嗎?或者說我們的世界就是一個主觀的世界?我不懂什麼哲學,也沒有能力長篇大論進行複雜的推衍,我只想進行一點簡單直接的自由聯想。其實,我們的世界都是按照我們的思想造的,比如,我們內心有一個樓房的圖像,我們再把這個圖像變成真實。我們的客觀世界,實際上是我們主觀世界的反應。我們對於世界的命名,基本上是基於我們對於世界的主觀感受。一些對偉大的發現並不是基於實驗,主要是主觀靈感,比如“苯環”的發現,還有“牛頓的蘋果”。…… 如果我們這樣推導下去,會得出這樣的結論:客觀的,就是主觀的。但我們不要忘記,人腦是宇宙進化和生物進化的產物,推測這樣的進化過程當中,一定在大腦中留下一些痕跡,也許就是榮格稱之為“主觀性集體無意識”或“客觀原型”的什麼東西,裡面埋藏著所有有關宇宙與生命的秘密。我們不需要到外面去尋找,我們只需要關注我們的主觀世界。這樣一來,我們就又可以說,“主觀的,也是客觀的。”我們把前後兩句話結合在一起,就是“客觀的,就是主觀的;主觀的,就是客觀的。”兩者本為一體,我們把他們分裂了,才會迷惑和執著。心理和心靈的世界,就是主觀層面的客觀,是用主觀的方式體驗和表達的客觀,因此,也必須用主觀的方式瞭解。心理世界是一個主觀性很強的客觀世界,如果你想探索這個世界,必須對主觀性抱持謙卑的態度,必須有面對未知性更強的主觀性的大智大勇。

承認心裡世界的“主觀客觀性”,勢必導致對於別人和自己的無條件接受。這種態度的轉變,也許會給心理治療帶來一個根本性的轉變。基於對於主觀性的尊重的與來訪者的共情,才是由衷的共情,才會激發來訪者的積極變化。這種主觀性客觀的態度,也使心理治療與哲學或宗教的終極境界的聯繫建立在科學的基礎之上,大我與小我如同客觀與主觀本為一體,小我中蘊含著大我,主觀中蘊含著客觀。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