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宗金鑒》中有疳瀉之說:“疳疾傷脾因作瀉, 先清後補為妙訣, 初宜清熱和中湯, 久瀉參苓白術捷。 ”古人認為疳由肥甘所致。 多因小兒恣食肥甘, 損傷脾胃, 積滯中焦, 日久形成疳疾, 或說“疳者幹也, 因脾胃津液乾枯而患”;亦有人認為系“蟲動則侵襲蝕成疳”者。 脾胃為後天之本, 氣血生化之源, 小兒脾胃嫩弱, 常為不足, 易為乳食、濕熱等病邪所傷, 脾胃傷, 津液耗則氣血虛衰, 諸髒失養, 故疳諸證隨之發生。 筆者多年前運用山楂配當歸為主治癒一例特殊兒童疳瀉案, 介紹如下:
王某, 女, 6歲, 2000年9月10日初診。
患兒出生在農村貧困家庭,
診見患兒枯瘦如柴, 形體消瘦, 面色無華, 精神不振, 頭髮稀疏帶黃, 腹部脹滿, 食欲不佳, 飯後半小時則有便意, 稀便, 每日二至三次, 尿少, 舌淡無華, 舌苔薄少, 脈細弱無力。
診斷:疳瀉。
辨證:脾腎虛弱。
處方:炒山楂5克, 當歸8克, 淮山藥8克, 五味子6克, 黨參6克, 炒白術6克, 大棗5克, 水煎兩次, 共計約100毫升左右, 早晚各服用一次, 每日1劑。
二診:患兒服用上方5劑後, 食納增加, 精神稍好, 飯後便意次數適當減少, 繼續用上方5劑。
三診:患兒精神明顯好轉, 飲食基本正常, 飯後便意感明顯減少, 大便時稀時幹, 尿量增多, 腹部脹滿稍好, 用上方加木香5克, 陳皮3克。
後隨症加減, 共治療3周後, 患兒飲食佳, 精神抖擻, 大小便如常, 屬臨床痊癒, 停藥。 囑其家長注意調養飲食, 隨訪1年, 健康成長。
按 本例患兒因先天不足, 脾腎受損, 加上後天餵養不適, 更傷脾胃, 運化失調, 清濁不分而致疳瀉。 山楂具有消食健胃, 行氣化瘀等功效, 《本草綱目》中有“化飲食, 消肉積, 癥瘕, 痰飲痞滿吞酸, 滯血痛脹”記載, 具有消食化積功效, 雖《得配本草》有“氣虛便溏, 脾虛不食, 二者禁用”的描述, 然方用炒山楂, 減少對脾胃損害。 其消食健脾、行氣化瘀功效輔佐淮山藥、黨參、白術補脾益腎。 當歸具有補血潤腸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