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匱要略》雲:“夫治未病者, 見肝之病, 知肝傳脾, 當先實脾, 四季脾旺不受邪, 即勿補之;中工不曉其傳, 見肝之病, 不解實脾, 惟治肝也。 ”對於本條之“見肝之病, 知肝傳脾, 當先實脾”, 多數醫家以五行相乘相克理論來解釋。 筆者認為此種說法尚不全面, 不能揭示其內在本質, 難以正確指導臨床, 故略陳己見, 懇請同道斧正。
從醫學源流角度來理解
其理論來源於兩個觀點, 一是《素問·四氣調神大論》“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 即未病先防的觀點。 二是《素問·玉機真髒論》說:“肝受氣於心, 傳之於脾。 ”《難經·七十七難》說:“所謂治未病者,
從整體觀念角度來理解
人體是一個有機的整體, 是以五臟為中心, 配以六腑, 通過經絡系統“內屬於臟腑, 外絡於肢節”的作用實現的。 在生理情況下, 五臟相互資生、相互制約, 以維持人體的正常生命活動;在病理情況下, 五臟病邪相互影響、互相傳變。 因此, 當一髒發病後, 治療必須照顧整體, 即在治療本髒病變的同時應積極調治其他臟腑, 以防止疾病的傳變。
從臟腑學說角度來理解
生理上肝主藏血、主疏泄, 寄相火, 主升主動;脾居中州, 主運化水穀, 有生血統血之能。 肝對脾運化功能的正常與否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 同時與脾的升清有密切關係。
從五行學說角度來理解
《素問·玉機真髒論》說:“五臟相通,
從臨床實際角度來理解
臨床上所見病位在肝的患者, 在疾病早期, 往往表現為腹脹、腹痛、納呆、便溏、乏力、精神倦怠等脾虛症狀, 而後才出現脅下脹痛或刺痛、口苦、黃疸等肝病自身的症狀。 現代醫學認為, 慢性肝病患者若不能康復, 可演變為肝硬化甚至肝癌, 繼則出現脾腫大、脾功能亢進、貧血等改變, 甚則門脈高壓破裂導致消化道大出血。 無論是中醫學的認識還是現代醫學的認識, 都用事實充分證實了“見肝之病, 知肝傳脾”的正確性。
關於“實脾”
許多醫家認為“實脾”就是補脾, 肝病實脾即補益脾胃, 使“脾土不受邪”。 實際上“實脾”是調補脾臟之意, 並不是單純的“補”, 而是“調”與“補”的有機結合。 “補”是指在脾虛的情況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