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晚上, 患者張女士來急診看病。 經醫生檢查體溫37.5℃, 化驗血白細胞也不高, 心肺無異常, 只是咽部充血, 醫生診斷為“上呼吸道感染”, 給她開了些口服藥。 可是張女士說工作忙, 想快些好, 執意要求輸液, 醫生解釋無效, 就改為清開靈注射液靜脈點滴。 液體剛剛輸了約10毫升, 患者突然胸悶憋氣, 大汗淋漓, 臉色青紫, 血壓下降。 幸虧護士及時發現, 醫護人員全力搶救, 患者才轉危為安。 “痛定思痛, 痛何至哉?”經過這一生死劫難, 患者悟出了一個道理:吃藥能治的病最好別輸液。
可是, 目前有不少人迷信輸液, 誤認為輸液是最好的治療方法。
哪些患者需要輸液治療?
一般來說, 以下情況需要輸液治療:
●危重患者(如嚴重感染)需要靜脈快速給藥者。
●正在搶救的患者, 如進行心肺復蘇者。
●昏迷的患者。
●患者嚴重嘔吐、腹瀉脫水者, 或胃腸道病變嚴重導
致吸收障礙者。
●需要暫時胃腸道休息者(如重症急性胰腺炎)。
●某些只能注射不能口服的藥物。
●不合作, 不能保證按時服藥者(如兒童)。
●因創傷丟失大量體液者(如嚴重燒傷)。
除以上情況外, 一般能口服藥物就不必打吊針了。
靜脈輸液可能存在的危害
不可否認, 靜脈輸液藥物直接進入血液, 起效快, 用藥濃度也易於控制。 但是靜脈給藥也存在一定的副作用和危險性。
如何預防輸液反應?
首先, 要嚴格掌握輸液的適應證, 不要濫用和迷信輸液, 還是一句忠告:吃藥能治的病最好別輸液。
其次, 用藥前應向大夫說明有無過敏史, 如對魚蝦、花粉、油漆等過敏及哮喘患者, 輸液時要特別警惕。 使用易引發過敏藥物, 如輸注青黴素類和頭孢類抗生素時一定要做皮試。 值得注意的是, 有的人屬超敏體質, 可能在皮試時即可發生過敏性休克。 因此, 在做皮試時也不能疏忽。 為了防止輸液反應, 護士在配藥前要檢查藥品品質、液體有無雜質和絮狀物,
發生輸液反應該怎麼做?
一旦發生輸液反應, 應立即停止原藥液的使用, 最好把針頭拔掉, 或從針頭連接輸液管處斷開。 不要只是把原液更換為白液, 換掉輸液瓶繼續輸液, 因為輸液管道和小壺中還有一定量的原液體。 在停止輸注原藥液同時給予必要的急救處理, 密切觀察病情變化和生命體征變化, 患者及家屬務必保持鎮靜, 積極配合醫護人員進行搶救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