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腹部術後有什麼護理方法

腹部手術治療能否達到預期效果, 除了醫生實施正確的手術方案和精細的手術操作外, 患者自身的積極配合也是至關重要的。 但是, 手術之後應該何時開始下床活動?什麼時候可以進食?怎樣護理自己的傷口?有哪些症狀和體征需要密切注意?當我們必須面對這些問題的時候, 應該怎麼做呢?

1.慎選臥位

手術後患者臥床姿勢的正確與否, 直接關係到患者的安危。 在全身麻醉未清醒之前, 應平臥並將頭轉向一側, 以防嘔吐物誤吸而窒息。 硬膜外麻醉和腰麻手術後, 應平臥6小時(不要枕頭), 以減少麻醉後頭痛的發生。

如腹腔有感染時, 可採用半坐臥位, 有利於炎性滲出物聚集於盆腔, 預防膈下膿腫的發生。

2.吃的問題

一般中小手術後, 飲食不需嚴格限制。 較大的手術, 則要等到有正常排氣或排便後, 才可以開始進食。 原則是先從容易消化吸收的流質開始, 逐步恢復到正常的普通飲食。 如從開水、果汁、豆漿這類不帶渣的飲料, 過渡到大米粥、小米粥、牛奶, 再到爛麵條、面片、肉鬆, 最後過渡到普通飲食。 但切忌飲酒和碳酸飲料, 以免腸道脹氣。

3.別亂動傷口

術後不宜亂動, 更不要隨意揭開覆蓋傷口的紗布, 用手去觸摸或用水去清洗傷口。 嚴格保持傷口乾燥最重要。 如一旦自己不小心弄濕或污染了紗布, 應請求醫護人員給予更換,

以防切口感染化膿。

4.儘早活動

局部麻醉下的一般性手術, 只要病情允許, 應儘早開始活動。 大手術後的患者, 次日即可在醫護人員的指導和幫助下, 做深呼吸運動和四肢的伸屈運動, 並逐步增加活動量和活動範圍。 無禁忌者, 第二天即可逐漸坐起, 並在攙扶下離床走動, 時間可慢慢延長。 陪護者可拍打患者背部, 同時讓其用力咳嗽, 可減少肺部感染和肺不張等併發症和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機會, 也有利於胃腸道和膀胱功能的迅速恢復。

5.需要留意的其他問題

(1)發熱正常情況下, 術後3~5天內, 體溫可在38℃左右, 稱之為術後反應熱, 對此不必緊張。 若體溫持續在38℃以上, 則應警惕感染的可能, 要特別注意傷口、尿路或肺部感染灶的存在。

(2)切口疼痛麻醉作用消失後, 切口即開始疼痛, 24小時內達到高峰, 約持續48~72小時自行緩解。 若手術後4~5天切口仍然疼痛且逐漸加重時, 應配合醫師尋找原因。

(3)噁心、嘔吐手術後的噁心、嘔吐是麻醉恢復過程中常見的反應, 也可能是麻醉或鎮痛劑的副作用。 隨著麻醉藥和鎮痛藥作用的消失, 噁心和嘔吐即可停止。 若頻繁的嘔吐則應想到是否有急性胃擴張、麻痹性或機械性腸梗阻。

(4)呃逆手術後發生呃逆多為暫時性的, 大多數患者可自行停止, 若有非常頑固、連續不斷的呃逆, 可能是膈下感染, 應進一步檢查, 以防不測。

(5)排尿困難多發生於肛門直腸和盆腔手術後的患者, 少數患者是由於不習慣於臥床排尿引起。 如病情允許時,

可在醫護人員協助下改變姿勢(或側臥或立位)後排尿, 也可于膀胱區進行熱敷和按摩, 以促進排尿。 一般措施無效時, 應在無菌操作下予以導尿, 並留置導尿管。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