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中醫>中醫常識>正文

分型辨治偏頭痛

偏頭痛又稱血管神經性頭痛, 是一種週期性發作的神經—血管功能障礙引起的疾病, 以反復發作的一側或兩側搏動性頭痛為主要表現, 具有病程長、間歇性反復發作、纏綿難愈的特點。 西醫治療乏術, 中醫按“頭風”、“頭痛”等分型辨治可獲佳效。

寒凝肝脈

一般見於發作期。 頭痛較劇, 呈掣痛, 多位於巔頂, 常因受涼而誘發。 多伴面色發青, 嘔吐清水痰涎, 甚至四肢厥冷, 或兼口唇青紫或紫暗。 舌淡或青紫, 苔薄白, 脈沉細弦。 治宜溫經散寒, 活血通絡, 方選吳茱萸東加減, 藥用吳茱萸、川芎、生薑、白芷、槁本、細辛、半夏、茯苓。

成藥有複方羊角顆粒、通天口服液、川芎茶調顆粒等。

肝陽上亢

一般見於發作期。 頭痛常於大怒或勞累後突發, 一側或雙側跳痛或脹痛。 多伴頭暈目眩, 顏面潮紅, 眼目抽痛, 心煩易怒, 夜眠不寧, 或兼脅痛, 口幹口苦, 尿赤, 便秘。 舌紅或絳, 苔薄黃, 脈弦或弦數。 治宜平肝潛陽, 息風止痛, 方選天麻鉤藤飲加減, 藥用天麻、鉤藤(後下)、石決明(先煎)、牛膝、桑寄生、黃芩、梔子、夜交藤、川芎、茺蔚子、夏枯草。 成藥有天麻鉤藤顆粒、全天麻膠囊、鎮腦寧膠囊等。

風痰上擾

一般見於發作期。 頭痛突然出現, 起止無常, 呈昏痛或脹痛。 多伴頭重如裹, 胸脘痞悶, 噁心, 嘔吐痰涎, 口淡納差, 或口中黏膩, 或口苦, 大便不爽。 舌胖大, 苔白膩或黃膩, 脈弦滑或弦滑數。 治宜息風化痰,

通絡止痛, 方選半夏白術天麻東加減, 藥用半夏、天麻、白術、橘紅、茯苓、川芎、白蒺藜、蔓荊子、全蠍、厚朴、膽南星、黃芩、甘草。 成藥有半夏天麻丸、清腦複神液、祛風化痰丸等。

瘀血阻絡

發作期和緩解期均見。 頭痛日久不愈, 其痛如刺, 固定不移。 多伴面色晦滯, 唇青紫, 婦女經行色暗或夾血塊。 舌紫暗或見瘀點、瘀斑, 脈細澀。 治宜活血化瘀, 通絡止痛, 方選通竅活血東加減, 藥用川芎、赤芍、桃仁、紅花、丹參、柴胡、白芷、延胡索、郁金、全蠍。 成藥有大川芎口服液、血府逐瘀膠囊、天舒膠囊等。

氣血不足

一般見於緩解期。 頭痛隱隱, 反復發作, 遇勞加重, 腦力勞動、飲食作息無常者多發。 多伴心悸氣短, 食少納呆, 夜寐易醒或多夢, 神疲乏力, 面色蒼白,

自汗。 舌淡, 苔薄白, 脈沉細而弱。 治宜益氣養血, 健運脾胃, 方選八珍東加味, 藥用當歸、川芎、白芍、生地、黨參、黃芪、白術、茯苓、蔓荊子、酸棗仁、炙甘草。 成藥有養血清腦顆粒、腦絡通膠囊、天麻頭痛片等。

肝腎虧虛

一般見於緩解期。 頭痛綿綿而空, 時輕時重, 常兼眩暈。 多伴腰膝酸軟, 視物昏花, 耳鳴少寐, 五心煩熱, 口乾咽燥, 或男子遺精, 婦女帶下。 舌紅少苔, 脈弦細或細數。 治宜滋肝養腎, 益髓止痛, 方選大補元煎加味, 藥用熟地、山茱萸、枸杞子、杜仲、黨參、山藥、當歸、川芎、何首烏、知母。 成藥有健腦安神片、天麻首烏片、杞菊地黃丸等。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