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歸拈痛湯, 方書中有謂“東垣當歸拈痛湯”。 考東垣著作, 《內外傷辨惑論》和《脾胃論》中俱未載該方。 《蘭室秘藏》在“腰痛門”中載有該方, 名“拈痛湯”。 《醫學發明》(節本)中也載有該方, 方名“當歸拈痛湯”。
當歸拈痛湯的由來
李東垣的老師張元素在《醫學啟源》中首載該方, 並且明確指出:“下之二方, 非為治病而設, 此乃教人比證立方之道, 容易通曉也。 ”“下之二方”即指當歸拈痛湯和天麻半夏湯。 李東垣的弟子羅天益在《衛生寶鑒》中也載有該方, 並且幾乎全部引用了《醫學啟源》中該方的主治與方解內容, 同時附有治案。 可以認為,
《醫學啟源》:“當歸拈痛湯:治濕熱為病, 肢節煩痛, 肩背沉重, 胸膈不利, 遍身疼, 下注於脛, 腫痛不可忍。 經雲:濕淫於內, 治以苦溫。 羌活苦辛, 透關利節而勝濕;防風甘辛, 溫散經絡中留濕, 故以為君。 水性潤下, 升麻、葛根苦辛平, 味之薄者, 陰中之陽, 引而上行, 以苦發之也。 白術苦甘溫, 和中除濕;蒼術體輕浮, 氣力雄壯, 能去皮膚腠理之濕, 故以為臣。 血壅而不流則痛, 當歸身辛溫以散之, 使氣血各有所歸。 人參、甘草甘溫, 補脾養正氣, 使苦藥不能傷胃。
臨床應用
該方在後世醫家的臨床中應用較廣, 但能領會其法、靈活通變者不算太多。 羅天益在《衛生寶鑒》中所出醫案即為原方使用。 《張氏醫通》中有個別藥物的加減記載:多汗,
關於治濕之法
濕為陰邪, 本性趨下, 但濕邪常與陽邪相合, 如風邪、熱邪, 則上下表裡, 無處不到。 濕邪在上、在表, 治以風藥勝濕;濕邪在裡, 治以苦溫燥濕;濕邪在下, 治以淡滲利濕。 正虛者, 治以扶正。 此為治療濕邪之常法。 如合風邪, 兼以祛風;如合熱邪, 合以清熱。 也許該方所要說明的組方用藥大法可以這樣淺顯理解。 當然, 用藥尚要結合經絡、氣血。 那麼臨證使用時, 就可以根據病症的表現、濕邪的處所有針對性地處方。 如濕邪偏於留滯經絡, 表現以“遍身疼痛”為主, 則治療以風藥勝濕為主;濕邪偏於“下注於脛, 腫痛不可忍”, 則治療偏重於淡滲利濕。
關於人參的使用
方中人參的使用, 原方方解謂:“人參、甘草甘溫, 補脾養正氣, 使苦藥不能傷胃。 ”似乎為必要之品。 但臨證並非使用苦藥時都需要佐以人參以防傷胃。 也許張元素在此處僅僅是舉例, 作為一種治法提出而選加人參。 如果正虛不顯, 或祛邪為先, 自然可以不必使用人參。 如九味羌活湯方中就不用人參。
對該方的主治描述中, 有兩段話值得注意。 《醫學發明》(節本):“北方之人, 常食潼乳, 又飲之無節。 且潼乳之為物, 其形質則水也。 酒醴亦然。 人知水穀入胃, 胃氣蒸騰, 其氣與味宣之於經絡, 化之為氣血。 苟元氣不充, 胃氣本弱, 飲食自倍, 腸胃乃傷, 其氣與味不得宣暢, 旁通水濕之性, 潤下而致之也。 ”《衛生寶鑒》:“蓋多飲乳酪醇酒,
關於當歸的使用
雖然方名中有“當歸”, 但方中當歸並非主藥, 僅為佐藥。 當歸在方中“辛溫以散之, 使氣血各有所歸。 ”難道當歸在方名中僅僅是示意該方有去壅去滯, 流通氣血之功?《蘭室秘藏》中名為“拈痛湯”, 是傳抄失誤, 還是“又名”?值得注意的是, 該方中所用當歸為“身能養血”的當歸身, 而非“尾能行血”的當歸尾。(《湯液本草》在當歸條下引易老雲“頭能破血,身能養血,尾能行血。”)
《續名醫類案》中載一案:“龔子才治張太僕,每天陰即遍身痛如錐刺,已經數年,左脈微數,右脈洪數。乃血虛有濕熱也,以當歸拈痛東加生地、白芍、黃柏,去人參。數劑而愈。”此案中即將當歸用作養血治血虛之品。
關於該方的組方
從該方的組成來看,著眼於上下分消濕邪,主要由風藥勝濕、淡滲利濕、苦溫燥濕以及甘溫養正四組藥物組成。從《醫學啟源》的記載可以看出,該方是張元素為了說明“五行制方生克法”,為了說明臨證制方遣藥的法則而出的例方,是為“課徒”而出的示例方。既然是例方,臨證使用時就不必拘泥,用好該方的較高境界當是用好其組方之法。
仔細研究該方的組成,可以發現方中包含了九味羌活湯方中的四味基礎藥物:羌活、防風、蒼術、甘草。兩方同出於張元素之手,同治濕邪為病。似乎可以認為,兩方的組方思路是同出一轍的,儘管主治、組方差別較大。我們甚至可以把當歸拈痛湯當作九味羌活湯“治雜病有神”的加減方來學習和使用。
而非“尾能行血”的當歸尾。(《湯液本草》在當歸條下引易老雲“頭能破血,身能養血,尾能行血。”)《續名醫類案》中載一案:“龔子才治張太僕,每天陰即遍身痛如錐刺,已經數年,左脈微數,右脈洪數。乃血虛有濕熱也,以當歸拈痛東加生地、白芍、黃柏,去人參。數劑而愈。”此案中即將當歸用作養血治血虛之品。
關於該方的組方
從該方的組成來看,著眼於上下分消濕邪,主要由風藥勝濕、淡滲利濕、苦溫燥濕以及甘溫養正四組藥物組成。從《醫學啟源》的記載可以看出,該方是張元素為了說明“五行制方生克法”,為了說明臨證制方遣藥的法則而出的例方,是為“課徒”而出的示例方。既然是例方,臨證使用時就不必拘泥,用好該方的較高境界當是用好其組方之法。
仔細研究該方的組成,可以發現方中包含了九味羌活湯方中的四味基礎藥物:羌活、防風、蒼術、甘草。兩方同出於張元素之手,同治濕邪為病。似乎可以認為,兩方的組方思路是同出一轍的,儘管主治、組方差別較大。我們甚至可以把當歸拈痛湯當作九味羌活湯“治雜病有神”的加減方來學習和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