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多發性顱內血腫

【概述】

顱腦損傷後顱內同時形成兩個以上不同部位或類型的血腫時, 謂之多發性血腫。 此類血腫常伴發於嚴重腦挫裂傷病人, 發生率約占顱內血腫的14.4%~21.4%。 其中, 居不同部位者占60%左右;位於同一部位但不是同一類型的血腫, 約占40%。

【診斷】

當疑有多發性血腫可能時, 應及早施行輔助檢查如CT、MRI或腦血管造影均能於早期明確診斷。 顱骨X線平片可以提示有無跨越靜脈竇或血管壓跡的骨折線。 腦超聲波探測若發現中線波無移位或稍有偏移而與臨床體征不符時, 即應考慮存在多發血腫。 若腦血管造影示有無血管區,

而大腦前動脈並未向對側相應的移位, 或移位程度不足血腫原度的1/2時, 或血腫甚小而中線移位過大時, 均應想到多發發血腫的可能。 在緊急搶救時, 術前未明確多發血腫的手術病人, 應注意清除血腫後的顱內壓改變。 若顱內壓無明顯緩解, 或一度好轉隨即又複升高, 或血壓正常而腦組織搏動欠佳, 甚至仍有腦膨出時, 均需對可能發生多發血腫的部位, 進行認真的探查, 以免遺漏。

【治療措施】

對術前已通過影像學檢查, 定位診斷明確的多發血腫, 可以合理設計手術入路、方法和次序;但對術中始疑有多發血腫的病例, 應根據致傷機理、著力點和顱骨骨折等情況慎加分析, 進行探查, 或採用B型超聲波術中適時探測。

同一部位不同類型血腫的清除:最常見的是額顳前份對沖性腦挫裂傷, 急性硬腦膜下伴腦內血腫, 屬混合性同一部位的血腫, 往往彼此相連, 故可在同一手術野內一併清除, 偶而需行腦穿刺始能發現;其次是硬腦膜外血腫伴發硬膜下或局部腦內血腫, 可疑時必須切開硬腦膜探查硬膜下或行腦穿刺, 證實後予以清除。

不同部位同一類型血腫的清除:較多見的是雙側硬腦膜下血腫, 好發於額、顳前份或額、頂凸面。 其次是雙側顳部硬膜外血腫, 較少見。 手術探查及清除這類雙側的血腫時, 病人頭宜仰臥墊高, 消毒鋪巾須兼顧兩側施術的要求。 一般急性雙側血腫應先於有腦疝的一側, 或血腫較大的一側行骨窗開顱清除血腫,

另一側行鑽孔引流或擴大鑽孔至適當的骨窗清除血腫。 對亞急性雙側血腫, 可以一次手術雙側骨瓣開顱, 亦可按血腫之大小分次剖開清除。 對慢性硬腦膜下血腫大多採用雙側鑽孔引流術。

【臨床表現】

多發性血腫沒有獨特的臨床徵象, 雖然可以根據致傷機理和神經功能受損表現, 作出初步估計, 但因各種多發性血腫之間, 症狀和體征往往混淆, 難以確診, 常須依靠影像學的檢查, 或經手術探查證實。 一般分為三種情況:

同一部位不同類型的多發血腫, 多為對沖性腦挫裂傷伴急性硬腦膜下血腫及腦內血腫;或著力部位硬膜外血腫伴局部硬腦膜下及/或腦內血腫。

不同部位同一類型的多發血腫, 常為雙側硬腦膜下血腫,

尤其是小兒及老年病人, 因額部或枕部減速性損傷所致。 當致傷暴力大、腦挫裂傷嚴重時, 常為急性硬腦膜下血腫, 往往位於雙側額顳前份。 若腦原發性損傷輕微, 系腦表面的橋靜脈撕裂出血時, 則多為慢性或亞急性雙側半球凸面硬膜下血腫。 偶而可因擠壓傷致雙側顳骨骨折, 亦有引起雙側硬腦膜外血腫的可能, 但較少見。

不同部位不同類型的多發血腫, 見於著力部位硬腦膜外血腫及/或腦內血腫伴對沖部位硬腦膜下及腦內血腫。 有時枕部減速性損傷, 引起枕骨骨折, 可致顱後窩硬腦膜外血腫, 伴對沖部位硬膜下及/或腦內血腫。

此類血腫臨床表現常較嚴重, 病人傷後多持續昏迷或意識障礙變化急促,

容易早期出現天幕切跡疝及雙側錐體束受損征。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