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中醫>中醫常識>正文

三叉神經痛辨治六法

活血化瘀法:本法適用於瘀血阻絡所致的三叉神經痛。 明代醫家龔信提出“通則不痛, 痛則不通”, 葉天士又在此基礎上提出了“久痛入絡”的病理機制。 故本法對病程長, 纏綿難愈, 遷延日久的頑固性病變尤為適宜。 症見多為面部疼痛時作時止, 或痛如針刺, 或結膜充血, 或劇痛如裂, 經久不愈, 或失眠多夢, 面色晦暗無華, 舌質紫暗或有瘀點, 脈沉細或細澀。 此種證型, 常用活血化瘀, 通絡止痛的方法治療。 選用血府逐瘀東加減。 處方:當歸、川芎、升麻(童便炒)、地龍各10克, 生地、赤芍各15克, 紅花、柴胡、桔梗、甘草全蠍各6克,

蜈蚣2條。 水煎服, 日1劑。 可用上方加減調治痊癒。

清胃瀉火法:本法適用于陽熱證, 風邪襲絡所致的三叉神經痛。 此類證型多見壯年之體, 或平素喜食辛辣厚味, 致使燥熱內生;或胃熱素盛複感風邪, 風熱相挾阻塞陽明之經, 而致經脈鬱滯不通, 發生面部疼痛。 症見面部疼痛, 多伴有面紅目赤, 煩躁不安, 口渴, 口臭, 舌紅苔黃, 脈滑數。 在治療上多採用清胃瀉火, 佐以通絡止痛法。 處方:石膏、煆石決明各30克, 白芷、大黃、升麻(童便炒)各10克, 川芎、桔梗、全蠍各6克, 蜈蚣2條。 藥後痛減, 大便正常, 可去石膏、大黃, 加南沙參30克, 蘆根15克。 水煎服, 日1劑。

痰瘀同治法:本法適用於瘀血挾痰濁所致的三叉神經痛。 此類證型的三叉神經痛, 多為面部刺痛或鈍痛, 並伴有頭重或痛處麻木不仁,

或痛時欲吐, 或口膩, 舌質暗淡, 苔白滑, 脈澀或脈濡細等證。 在治法上就應採用痰瘀同治, 佐以通絡止痛之法。 處方:天麻、生地各15克, 桃仁、紅花、半夏、全蠍、僵蠶各10克, 蜈蚣2條, 山甲珠、木香、甘草各6克。 水煎服, 日1劑。 藥後症狀明顯好轉, 改用歸芍六君子東加天麻10克, 紅花、全蠍各6克調理。

清肝利膽法:本法適用于肝膽火盛, 熱邪隨膽經上攻所致的三叉神經痛, 此類證型多表現為面部電擊樣劇痛, 痛時常伴有偏頭痛, 或口苦、口幹, 心煩易怒, 或面部發熱, 或目赤, 或舌苔黃膩, 脈弦數等。 在治法上多採用清肝利膽佐以通絡止痛法。 處方:生地15克, 龍膽草、黃芩、大黃、僵蠶、當歸各10克, 澤瀉12克, 蜈蚣2條, 炒梔子、全蠍各6克, 甘草3克。 水煎服,

日1劑。 藥後大便通, 熱邪去, 疼痛有所緩解, 去大黃、山梔子, 加川芎6克, 赤芍15克調治。

補氣活血法:本法適用於氣血不足, 絡脈空虛所致的三叉神經痛。 此類證型多見於久病體虛, 面部疼痛, 纏綿難愈。 在臨床上多見患部時痛時止, 或抽痛, 或掣痛, 或痛處麻木不仁, 或全身酸軟無力等氣血不足的症狀。 治以補氣活血佐以通絡之法, 施以丸藥, 緩圖療效。 宜用大劑量八珍東加阿膠、桃仁、紅花、全蠍、雞血藤、天麻做成丸藥, 早晚分服, 須時較長。

滋陰平肝法:本法適用於腎精虧損, 陰血不足, 肝失所養, 水不涵木, 虛陽獨亢, 陽動生風所致的三叉神經痛。 在臨床上多表現為面部呈陣發性的抽搐樣劇痛, 或面部烘熱, 或失眠多夢, 或腰酸無力, 或舌紅、苔黃,

脈細弦或弦數等。 在治療上多採用滋陰平肝, 佐以通絡止痛法。 處方:大生地、煆石決明各30克, 玄參、杭菊花各12克, 山萸肉、丹皮、白芷各10克, 女貞子15克, 蜈蚣2條, 龍膽草、全蠍、僵蠶、甘草各6克。 水煎服, 日1劑。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