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血虧虛型:症見面色無華或萎黃, 指甲色淡, 頭暈目眩, 心悸眠差, 神疲乏力, 手足發麻, 女子月經量少或推後, 舌淡, 脈細弱。 多見於久病、失血及婦女產後或月經過多者。 治宜益氣養血, 健脾養肝。 可選四物湯合當歸補血東加味, 常用方藥:黃芪20克, 當歸、熟地黃、白芍、制首烏、枸杞各15克, 川芎、白術各10克, 炙甘草6克。 成藥有四物顆粒、當歸補血丸、歸脾丸等。
脾胃虛弱型:症見體質羸弱, 面色萎黃, 口唇色淡, 爪甲無華, 納差, 腹脹, 便溏, 舌淡, 苔薄白膩, 脈沉細。 多見於慢性胃腸病患者及婦女、兒童。 治宜健脾和胃, 益氣養血。 可選香砂養胃丸合當歸補血東加減,
脾腎陽虛型:症見面色萎黃或蒼白無華, 形寒肢冷, 唇甲色淡, 周身虛浮, 腰膝冷痛, 便溏或五更瀉, 小便清長, 舌淡胖或有齒痕, 脈沉細。 多見於久病及老年人。 治宜益氣健脾, 溫補腎陽。 可選實脾飲合四神丸加減, 常用方藥:黃芪、茯苓、菟絲子、鹿角膠(烊化)各15克, 制附子(先煎)、白術、大腹皮、厚樸、補骨脂、當歸、木瓜各10克, 肉桂、炙甘草各6克。 成藥有桂附地黃丸、右歸丸、四神丸等。
肝腎陰虛型:症見唇甲色淡, 頭暈耳鳴, 兩目乾澀, 面部烘熱, 咽幹口燥, 脅肋隱痛, 五心煩熱, 或有潮熱盜汗,
必須說明, 貧血多為其他疾病的一種症狀, 在辨治貧血的同時, 要積極治療原發病, 方可取得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