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黃性味苦寒, 歸胃、大腸、肝、脾經, 具有攻積滯, 清濕熱, 瀉火, 涼血祛瘀, 解毒等功效。 臨床善用大黃, 欲用好大黃, 並非易事, 又並非難事, 只要勤求古訓, 博採眾長, 掌握大黃的炮製、煎煮、劑型、劑量、藥物配伍、用藥途徑、適應證、禁忌證等, 就能隨心所欲, 合理應用。 筆者跟師學習之餘, 總結其應用大黃治療疑難雜症及急危重症之經驗如下。
大黃臨床功用
通腑瀉熱, 醒腦開竅
多用於急性中風, 不論出血性或缺血性, 亦不論中經絡中臟腑, 屬實屬虛, 只要有大便秘結, 舌苔黃厚, 口氣較重, 就是大黃的應用指征, 燥糞通下變為軟便方可停用。
涼血解毒, 清心開竅
毒熱為陽邪, 傳變迅速, 易耗氣傷津, 化火、生風、釀痰, 以致陽明腑實證。 大黃須用15~20克, 並與芒硝同用, 使燥屎下瀉, 主要是借助通便以泄熱、涼血解毒, 釜底抽薪,
清腸泄熱, 化痰利水
慢性肺源性心臟病(簡稱肺心病), 肺腎陰虛, 痰熱壅肺, 肺失宣降, 而致咳喘心悸者。 心肺俱虛, 且挾痰熱, 虛實夾雜, 治宜扶正祛邪, 強心利尿, 清腸泄肺, 以降痰濁。
駁大黃“苦寒敗胃”說
大黃苦寒為下法中要藥, 但古人有“苦寒敗胃”之說, 所以聞大黃、巴豆則畏, 見黃芪、人參則喜。 作為臨床醫生, 要遵古而不泥古, 餘數十年臨床, 每每用大黃治療疑難重症, 持續用大黃越月者, 病例甚多, 非但未見久服敗胃者, 卻見患者食量增加, 胃口大開。 ”並總結經驗有三:一是陽明熱證時, 且長服無妨;二是慢性病虛中夾實, 設欲久服, 應小劑量開始(一般為5克左右), 或根據證情遞減其量, 或作丸劑緩圖其功;三是治病求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