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中醫>中醫常識>正文

眩暈案

陳某某, 女, 成年。 2008年9月14日初診, 自述近日頭目眩暈, 感覺外界物體旋轉動搖不定, 9月13日因為工作勞累, 晚上突然眩暈發作, 發時伴有欲吐、口幹。 平時大便偏幹, 偶有口苦, 納眠尚可。 舌邊紅, 苔白乾, 脈左弦細, 右弦滑。 診為少陽鬱熱, 肝脾不和, 痰飲上逆而致眩暈。 治以小柴胡湯和解樞機, 調達肝脾;澤瀉湯降逆祛飲, 化濁止眩為主。 處方:柴胡15克, 黃芩15克, 法半夏10克, 澤瀉15克, 白術10克, 白芍20克, 茯苓12克, 炙甘草6克, 枳實10克, 竹茹10克, 陳皮10克, 生薑3片, 大棗6枚。 4劑, 水煎服, 日1劑。 藥後, 眩暈未再發作, 繼服4劑, 諸症悉安。

按:眩暈一證臨床比較常見,

《醫學統旨》言:“眩者謂忽然眼見黑花昏亂, 少頃方定;暈者運也, 謂頭目若坐舟車而旋轉也, 甚有至於卒倒而不知者。 ”眩暈多屬肝的病變, 在《傷寒論》中為少陽病主症之一。 可由風、火、痰、虛、瘀等多種原因引起, 其中因痰飲而致眩暈臨床最為常見。 蓋因嗜食肥甘厚味太過, 損傷脾胃或者勞倦傷脾, 以致脾陽不振, 健運失職, 水濕內停, 積飲聚痰;或者肝氣鬱結, 氣鬱濕滯而生痰飲;或者腎虛不能化氣行水, 水泛而成痰飲。 痰飲既成, 積阻中州, 清陽不升, 腦竅失濡;濁陰弗降, 上蒸清竅, 故致眩暈。 正如《丹溪心法》所言:“頭眩, 痰挾氣虛並火, 治痰為主, 挾補氣藥及降火藥, 無痰則不作眩, 痰因火動, 又有濕痰者, 又有火痰者。 ”治療痰飲所致眩暈, 仲聖制有五苓散、苓桂術甘湯、小半夏湯、澤瀉湯等化飲止眩之劑,
後世亦有溫膽湯、半夏白術天麻湯等祛痰定眩之方。

此案除了痰飲致眩以外, 尚有肝氣鬱結化熱, 橫逆犯脾之病機。 仲景有言“但見一證便是, 不必悉具”, 此案患者眩暈、口苦、口幹、脈弦, 少陽病提綱證俱現, 閻教授認為據此診為少陽證無疑, 故投以小柴胡湯疏達少陽樞機, 恢復氣機升降。 又因患者嘔吐, 苔白, 脈象左弦細、右弦滑, 當為少陽氣郁, 肝鬱乘脾, 脾虛失運, 痰飲內生, 《金匱要略》言“心下有支飲, 其人苦冒眩, 澤瀉湯主之”, 所以合入澤瀉湯, 方中白術健脾運水, 燥脾化飲;澤瀉滲利水濕, 兩藥相合, 眩暈當止。 同時加入溫膽湯以清化少陽膽腑以及中焦之痰飲, 增強祛痰化飲之力,

加入白芍, 合柴胡、枳實、炙甘草, 又有四逆散之意, 調達肝脾, 而使肝脾氣機條暢, 痰飲消去, 眩暈當止。 全方切中病機, 經方與時方合用, 治標與治本兼顧, 故而取效甚捷。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