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解析教師心理壓力

教師的心理壓力在行為上往往產生兩種反應, 一種是理智性行為, 另一種是非理智性行為。 理智性反應是人們在生活、工作、學習中產生心理壓力時, 能冷靜地分析壓力產生的原因, 積極尋找緩解壓力的對策, 進一步分析實現目標的各種主觀條件, 適時調整目標, 改變方法或變換行為方式等, 變壓力為激勵力量的一種反應形式。 這種反應一般不會帶來心理問題。 下面主要談談非理智性反應的幾種表現形式及其後果。

1.攻擊反應。 有的教師遇到心理壓力後, 會產生氣憤和不滿的情緒, 然後對構成其壓力的物件或目標發動攻擊。

攻擊行為有兩種, 一種是直接攻擊, 就是把攻擊矛頭指向引發其壓力的人或物;二是轉向攻擊, 就是把攻擊矛頭指向非直接引發其壓力的人或物。 比如, 有的教師受到不公正的待遇後往往拿學生出氣, 或者向家人出氣。 這樣容易產生偏激的心理, 舊的問題沒有解決, 卻引發新的矛盾, 進一步加重心理壓力, 帶來一系列心理問題。

2.回歸反應。 有的教師沒有能力化解各種壓力, 往往表現出一種與年齡、身份不相稱的反常的幼稚行為, 似乎又回到了幼兒時期一樣, 以簡單、幼稚的方式(如大發脾氣、又哭又鬧等)來對待無可名狀的壓力。 某校有一位老教師, 連評兩次高級職稱都失敗了, 眼睜睜看著比自己年輕的同仁一個又一個地登上“高級”的寶座,

加上個別素質不高的同事在旁邊冷嘲熱諷, 這位教師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壓力, 感覺是校領導有意為難, 於是沖到校長室, 以死相逼, 鬧了一場令人心酸的風波。 其實這是缺乏明辨是非能力的神經質的表現, 以為這樣能夠獲得別人的同情和照顧。 顯然, 這類人的理智程度和自控能力已到了危險的邊緣。

3.冷漠反應。 有的教師碰到壓力後, 並不積極地力圖改變現狀, 而是表現出漠不關心或無動於衷, 但冷漠並非沒有心理上的憤怒和不滿, 不過是將這種情緒暫時壓抑下去。 這種人儘管表面上表現無動於衷, 一副“事不關己”的樣子, 甚至呆若木雞, 失去了喜怒哀樂的表情,

但內心卻異常痛苦。 這種情況多數是由於長期壓力的積累卻沒有能力和信心加以排解, 經受長期的內心衝突和痛苦後造成的, 如果說前面兩種的反應多多少少算是一種發洩的方式, 那麼冷漠反應則是強行壓抑自己, 由此而引發的心理問題將更為嚴重和可怕。

4.固執反應。 有的教師已明顯感受到了壓力, 卻採取以不變應萬變的消極反應形式, 使其原有的行為凝固化。 例如, 在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今天, 一些教師教法陳舊, 已不適應新時代的要求, 領導與同行三番五次提醒, 自己通過聽課、評課也有所感, 但仍然固執己見, 不思改變。 這類人往往因為採取刻板的方式盲目重複某種無效的行為, 而阻礙了理智的反應。

5.自卑反應。 一些教師一遇到壓力或阻力就主動放棄了原有追求的目標, 變得失去自信, 表現為意志消沉, 不思進取, 陷入萬念俱灰的泥潭中不能自拔, 降低了自身對外界的積極反應能力, 從而導致自卑心理的產生。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