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中醫>中醫常識>正文

理中丸是太陰病的主方嗎

理中丸是太陰病的主方, 這幾乎是歷代傷寒學者的共識, 是不可能有疑問的。

但, 理中丸方出自《傷寒論》中的霍亂病篇, 太陰病篇並沒有提到理中丸。 為什麼?這似乎也不成為問題, 《傷寒論》存在條文的錯簡、脫失, 現在的《傷寒論》是經後人整理而成。

那麼, 至少理中丸出現於霍亂病篇而不出現于太陰病篇是整理者的意思。

我們只所以能讀到《傷寒論》, 離不開“先聖”的創作和“後賢”的傳承。 “先聖”的創作固然偉大, “後賢”的傳承也同樣充滿智慧。

如果某一位“後賢”有意把理中丸置於霍亂病篇, 也就意味著在他的認識中理中丸不是太陰病的主方。

當然, 這一認識自有他的理由。 這一理由該是什麼呢?

從“虛寒”病機看, 理中丸似乎當為太陰病主方

《傷寒論》第273條:“太陰之為病, 腹滿而吐, 食不下, 自利益甚, 時腹自痛……”第277條:“自利不渴者, 屬太陰, 以其藏有寒故也。 當溫之, 宜服四逆輩。 ”

從這兩個條文中, 我們可以讀出:太陰病是以腹滿、腹瀉、腹痛、嘔吐、納差、口不渴等為主症的一類病變, 其主要病機為裡有寒邪, 治療當用溫法, 主方可選用“四逆輩”。

從八綱解讀六經, 太陰病當屬病位在裡、病性屬虛屬寒之陰證。

以臟腑經絡解讀六經, 太陰病當屬脾虛寒濕證。

無論是裡虛寒證, 還是脾虛寒濕證, 似乎都可以選用理中丸作為主方。 自然, 理中丸也就成為“四逆輩”的主要代表方劑。

《醫宗金鑒》指出:“四逆輩者, 指四逆、理中、附子等湯而言也。 ”《陰證略例》“海藏老人內傷三陰例”中, 太陰病的主方是理中丸。

這樣解讀, 似乎順理成章。 何況理中丸治療腹痛、吐瀉類病變也往往收效快捷。 理中丸作為太陰病主方當無疑義。

從“寒屬邪實”看, 理中丸作為太陰病主方不完全恰當

但我們仔細品讀277條中的“寒”字和“溫”字, 可能會讓我們有另一種認識。

《傷寒論》第277條中明確指出太陰病的病機關鍵在於寒邪, 治療當用溫法。 也許有學者會認為這裡的寒是指虛寒, 溫是指溫補。 理中丸正是治療虛寒證, 體現溫補法。

仔細思考:這裡的“寒”, 究竟屬虛還是屬實?

對這一問題的回答, 必然總是眾口一詞:“太陰虛寒, 自然是屬虛的。

”通常我們會認為寒邪可分為實寒和虛寒。

邪有虛、實之分嗎?如果確有虛寒之邪, 中藥中哪一味藥物可以治療虛寒?

《素問·通評虛實論篇》:“黃帝問曰:何謂虛實?岐伯對曰:邪氣盛則實, 精氣奪則虛。 ”這是中醫對虛、實的基本認識。 邪氣和正虛可以同時存在, 但邪氣本身是屬實的。

那麼, 我們通常所說的虛寒, 並不是真有虛寒之邪, 而是虛與寒的組合, 虛指正氣, 寒指邪氣, 此處的寒仍然屬實。 治療的時候, 正虛當補, 寒實當溫。 正如理中丸方中, 人參治虛, 乾薑治寒, 合而為方治療虛寒。 這也能解釋:我們可以找到治療虛寒之方, 而找不到治療虛寒之藥。

這樣分析下來, 太陰病中的“寒”當屬邪實, “溫”當屬祛邪之法。 也就是說, 認識和治療太陰病的關鍵之處在於寒邪和祛寒。

而理中丸所體現的治法為溫補, 作為太陰病主方是不完全恰當的。

理中丸可以治療太陰病, 這是毫無疑義的。 這裡只是強調把理中丸作為治療太陰病的主方是片面的。

如此認識的臨床意義在於:我們在治療太陰病時, 應該注意, 早用和過用補藥有留邪之弊。

實際上, 張仲景在構建六經病證治時, 始終著眼於邪氣, 始終以祛邪為治療著眼點, 太陰病也不例外。

《景嶽全書》中, 張景嶽有一篇專論:“傷寒無補法辨”。 文中寫道:“傷寒一證, 惟元氣虛者為最重, 虛而不補, 何以挽回?奈何近代醫流, 鹹謂傷寒無補法。 此一言者, 古無是說, 而今之庸輩, 動以為言, 遂致老幼相傳, 確然深信, 其為害也, 不可勝紀。

景嶽糾偏, 自有其必要。 但“傷寒無補法”一說的提出, 自也非空穴來風, 也是眾多醫家基於臨床實踐而提出。 否則不至於“老幼相傳, 確然深信”。 傷寒治法確以祛邪為要, 留邪為弊。 所以把理中丸作為太陰病主方也是不完全恰當的。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