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中醫>中醫常識>正文

上知天文 下知地理 中知人事(上)

理學宗師朱熹說:“問渠那得清如許, 為有源頭活水來。 ”任何一門文化知識都有其理論思想基礎, 認識中醫學的本質不在於以否定拋棄其形而上理論思想為導向的唯經驗論。 也不在於以扭曲肢解, 甚或廢棄其形而上理論思想為基礎的唯科學化。 而應廣泛瞭解中醫學理論思想體系產生形成的歷史文化背景, 深刻領會指導中醫學理論思想體系構建形成的宇宙哲學觀內涵, 在於準確把握中醫學一系列生理病理觀點及其建構形成過程。

那麼擁有什麼樣的文化背景知識才能深刻理解諸如臟腑理論、命門三焦理論、經絡理論、傷寒六經理論、氣血津液理論,

以及這些中醫學生命理論體系賴以構建形成的元氣陰陽五行六氣學說思想內涵呢?《黃帝內經》的答案是:“夫道者, 上知天文, 下知地理, 中知人事。 ”

中醫學與天文地理學及其氣象曆法學之間的緊密關係

天文學是觀察研究宇宙天體萬象的時空分佈、運動狀態、結構功能, 以及起源演化過程等的一門基礎性自然科學。 在中華傳統文化史上, 天文學研究的主要目的在於曆法紀時。 地理學是研究地球上各種自然現象、人文現象, 以及它們之間相互關係的學科。 在中華傳統文化史上, 地理學研究的目的除了總結自然界山川陵穀風貌物產之外, 一個更為重要的任務在於總結不同地域環境中氣候生命萬象的時間演化變遷規律。

人事是指研究人體生命發生存續過程機制及其社會活動秩序規律的科學。

作為以防治心身疾病、保護生命健康為宗旨的醫學文化, 需要瞭解掌握各類人事知識, 在今人看來是容易理解的。 不過中醫學為什麼將以氣象曆法學為根本目標的天文地理學知識置於醫學文化的必備地位, 甚至是比人事還重要的位置上呢?追根溯源, 是因為中醫學理論思想及其臨床實踐體系, 深深根植于天文地理學及氣象曆法學文化土壤之中。

一門醫學文化知識體系總是由三方面內容組成:一是病因學體系, 主要研究致病因數及其致病特點;二是生命學體系,

主要研究生命的起源結構、生理病理規律及其發生形成機制;三是臨床實踐體系, 主要研究疾病的防治技術。 而中醫學這三個方面內容, 究其實踐思想基礎, 皆離不開天文地理學及氣象曆法學文化背景。 所以要深刻理解中醫學理論實踐體系, 不僅需要“中知人事”, 更需要“上知天文”, “下知地理”。

首先, 元氣陰陽五行六氣學說的思想理論實踐基礎是天文地理學及氣象曆法學。 如《周易·繫辭》說:“易有太極, 太極生兩儀, 兩儀生四象, 四象生八卦”, 這裡的“太極”本體就是質性同一的元氣, “兩儀”指太極元氣化生的天地陰陽, “四象”指四時陰陽五行, “八卦”的哲學本體是天地四時六氣。 《周易·繫辭》說:“法象莫大乎天地, 變通莫大乎四時”, “易有太極,

太極生兩儀, 兩儀生四象, 四象生八卦”所闡釋的元氣陰陽五行六氣學說是上古先賢通過“仰觀天象, 俯察地理, 觀鳥獸之文, 與地之宜, 近取於身, 遠取外物”的天文地理學及氣象曆法學認知途徑建構形成的。

第二, 臟腑理論是基於四時陰陽五行學說形成的。 《素問·六節髒象論》說:“肝者, 罷極之本, 魂之居也, 其華在爪, 其充在筋, 此為陽中之少陽, 通於春氣。 心者, 生之本, 神之處也, 其華在面, 其充在血脈, 為陽中之太陽, 通于夏氣。 肺者, 氣之本, 魄之處也, 其華在毛, 其充在皮, 為陰中之少陰, 通於秋氣。 腎者主蟄, 封藏之本, 精之處也, 其華在發, 其充在骨, 為陰中之太陰, 通於冬氣。 脾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者, 倉廩之本, 營之居也, 名曰器, 能化糟粕,

轉味而入出者也, 其華在唇四白, 其充在肌, 此至陰之類, 通於土氣。 ”《靈樞·本藏》說:“五臟者, 所以參天地, 副陰陽, 而連四時, 化五節者也”, 臟腑的位置觀、功能觀、表裡觀、數象觀等只有站在基於天文地理學及氣象曆法學基礎的四時陰陽五行哲學觀基礎上時才能得到合理解釋。

第三, 命門三焦理論的思想內涵精髓蘊藏在太極元氣理論之中。 命門三焦學說早在《難經》中就已經形成, 但該書僅就命門三焦醫理思想作零散簡約論述, 而對形成過程未及絲毫, 結果使得秦漢以來, 這一重要理論體系一直不被後人認識理解。 直到明代, 因緣于理學太極宇宙本根觀理論的啟迪, 命門三焦理論的思想內涵精髓才得以重新闡發。 如張景嶽說:“命門居二腎之中, 即人身之太極,由太極生兩儀,而水火具焉,消長系焉。故為受生之初,為性命之本。”所以,要深刻理解命門三焦理論的思想內涵精髓,首先需要深刻理解太極元氣學說,而要深刻理解太極元氣學說,其天文地理學及氣象曆法學文化背景無法回避。

第四,經絡學說是臨床實踐經驗與陰陽六氣學說相互結合的產物。經絡學說的認知基礎無疑是基於臨床實踐經驗的,但是其後來的理論化及其系統化又是建立在四時陰陽六氣學說基礎上的。如《靈樞·五亂》說:“經脈十二者,以應十二月。十二月者,分為四時。四時者,春秋冬夏,其氣各異,營衛相隨,陰陽已和,清濁不相干,如是則順之而治”。要全面準確地理解經絡學說,瞭解陰陽六氣學說的思想內涵無疑是非常重要的,而要正確瞭解陰陽六氣學說的思想內涵,其天文地理及氣象立法學文化背景一樣必須。

第五,傷寒六經理論構建形成的哲學思想是基於天文地理學基礎的四時陰陽六氣學說。《傷寒論》六經理論以表裡內外、升降沉浮、寒熱虛實、時空傳化、三焦臟腑等的區別作為構建分別定義六經病症學的基礎。而指導《傷寒論》六經病症學構建形成的思想理論基礎是四時陰陽六氣學說。要深刻理解《傷寒論》六經理論立論的思維邏輯及其所表達的思想內涵,掌握天文地理學基礎的四時陰陽六氣學說是一個基本前提,所以《傷寒論》開篇即強調說說:“夫欲候知四時正氣為病,及時行疫氣之法,皆當按鬥曆占之。”

第六,致病因數風寒暑濕燥火六氣是四時陰陽合和制化的產物。六氣致病各有特點,風氣易侵犯人體肌表,多致腠理疏泄開張,表現為汗出惡風之症;寒氣多使經脈拘急,臨床上常見攣急疼痛以及發熱惡寒無汗等症狀;濕氣易留滯臟腑經絡,阻礙氣機運行,形成沉重、重著、黏滯等臨床症狀;燥氣多傷津液,易使皮膚孔竅臟腑等現燥澀不暢之症;火氣易迫津外泄而損傷人體氣陰,出現高熱、體倦、乏力、少氣等症狀;暑氣傷人多致高熱神昏以及大汗等症。《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天有四時五行,以生長收藏,以生寒暑燥濕風”,要深刻理解六氣致病機制,從四時陰陽角度懂得其發生形成過程及其屬性特徵非常必要。

第七,人體氣血精液的運行輸布狀態深受晝夜四時變化的影響。氣血精液是營養人體後天生命的精氣基礎,而氣血精液在人體的運行輸布狀態深受晝夜四時氣候變化的影響。如《素問·四時刺逆從論》說:“春者,天氣始開,地氣始泄,凍解冰釋,水行經通,故人氣在脈。夏者,經滿氣溢,入孫絡受血,皮膚充實。長夏者,經絡皆盛,內溢肌中。秋者,天氣始收,腠理閉塞,皮膚引急。冬者蓋藏,血氣在中,內著骨髓,通于五藏。”人體晝夜四時氣血精液的這種運行變化規律機制只有在準確把握晝夜四時氣候特點及其致病規律機制基礎上才能深刻領會。

即人身之太極,由太極生兩儀,而水火具焉,消長系焉。故為受生之初,為性命之本。”所以,要深刻理解命門三焦理論的思想內涵精髓,首先需要深刻理解太極元氣學說,而要深刻理解太極元氣學說,其天文地理學及氣象曆法學文化背景無法回避。

第四,經絡學說是臨床實踐經驗與陰陽六氣學說相互結合的產物。經絡學說的認知基礎無疑是基於臨床實踐經驗的,但是其後來的理論化及其系統化又是建立在四時陰陽六氣學說基礎上的。如《靈樞·五亂》說:“經脈十二者,以應十二月。十二月者,分為四時。四時者,春秋冬夏,其氣各異,營衛相隨,陰陽已和,清濁不相干,如是則順之而治”。要全面準確地理解經絡學說,瞭解陰陽六氣學說的思想內涵無疑是非常重要的,而要正確瞭解陰陽六氣學說的思想內涵,其天文地理及氣象立法學文化背景一樣必須。

第五,傷寒六經理論構建形成的哲學思想是基於天文地理學基礎的四時陰陽六氣學說。《傷寒論》六經理論以表裡內外、升降沉浮、寒熱虛實、時空傳化、三焦臟腑等的區別作為構建分別定義六經病症學的基礎。而指導《傷寒論》六經病症學構建形成的思想理論基礎是四時陰陽六氣學說。要深刻理解《傷寒論》六經理論立論的思維邏輯及其所表達的思想內涵,掌握天文地理學基礎的四時陰陽六氣學說是一個基本前提,所以《傷寒論》開篇即強調說說:“夫欲候知四時正氣為病,及時行疫氣之法,皆當按鬥曆占之。”

第六,致病因數風寒暑濕燥火六氣是四時陰陽合和制化的產物。六氣致病各有特點,風氣易侵犯人體肌表,多致腠理疏泄開張,表現為汗出惡風之症;寒氣多使經脈拘急,臨床上常見攣急疼痛以及發熱惡寒無汗等症狀;濕氣易留滯臟腑經絡,阻礙氣機運行,形成沉重、重著、黏滯等臨床症狀;燥氣多傷津液,易使皮膚孔竅臟腑等現燥澀不暢之症;火氣易迫津外泄而損傷人體氣陰,出現高熱、體倦、乏力、少氣等症狀;暑氣傷人多致高熱神昏以及大汗等症。《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天有四時五行,以生長收藏,以生寒暑燥濕風”,要深刻理解六氣致病機制,從四時陰陽角度懂得其發生形成過程及其屬性特徵非常必要。

第七,人體氣血精液的運行輸布狀態深受晝夜四時變化的影響。氣血精液是營養人體後天生命的精氣基礎,而氣血精液在人體的運行輸布狀態深受晝夜四時氣候變化的影響。如《素問·四時刺逆從論》說:“春者,天氣始開,地氣始泄,凍解冰釋,水行經通,故人氣在脈。夏者,經滿氣溢,入孫絡受血,皮膚充實。長夏者,經絡皆盛,內溢肌中。秋者,天氣始收,腠理閉塞,皮膚引急。冬者蓋藏,血氣在中,內著骨髓,通于五藏。”人體晝夜四時氣血精液的這種運行變化規律機制只有在準確把握晝夜四時氣候特點及其致病規律機制基礎上才能深刻領會。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