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中醫>中醫常識>正文

從方案中品讀防風通聖散

古人說:“讀書不如讀案。 ”品讀前人醫案, 是向前人學習臨床的最好方法之一。

《謝映廬醫案》中載有一則非常精彩的防風通聖散案例:“姜德華之子, 二歲。 潮熱不退, 胸緊氣促。 諸醫用盡柴、前、陳、半、枳、桔、芩、連之屬, 毫無一效。 遂爾手足抽掣, 角弓反張, 煩擾啼哭, 夜間尤甚。 燈火湯藥, 雜投無數, 皆言已成驚風必死之症。 德華來寓邀治。 視其體肥面白, 唇焦齒燥, 舌苔灰白, 黏涎滿布, 舌尖略有紅刺, 胸緊氣促, 七竅乾燥, 小水短赤, 大便通而不燥, 潮熱異常, 四肢指尖微冷。 細詳此症, 乃風、熱、痰三字合為病也。 覽前醫之藥頗是,

何故更加抽掣反張也, 此中宜急講矣。 夫醫只執迷清火化痰之方, 而不知有下痰瀉熱之法。 蓋柴胡發散, 而於驅風無益。 陳、半、枳、桔, 雖稱化痰, 今施風熱之證, 豈非愈燥痰涎乎。 芩、連只能清火, 卻無瀉熱磨刮之功。 延纏日久, 風無出路, 痰愈膠黏, 而熱愈甚。 小兒筋骨柔脆, 身中風熱既久, 津液必然受灼, 機關愈阻, 經絡如焚, 安得不為抽掣反張耶。 考古惟防風通聖散正為分清表裡, 兼能驅風瀉熱, 使風仍從外解, 熱從下出, 其痰不治自除, 其風不截自止。 定見如是, 直許可治。 姑與通聖散, 開水調灌, 大解一次, 其哭稍定, 反張略止。 隨進通聖散, 方除麻黃、白術, 加蔞仁、檳榔, 二劑, 遂下膠痰數塊如雞子大, 黏結腥臭異常, 乃身中津液痰涎, 愈蒸愈結之物也。
病隨藥愈, 眾稱神治。 此症小兒頗多, 皆由在表失表, 在裡失裡, 延纏多日, 遂成此候。 醫者病家多執牛黃、蘇合、抱龍等丸, 外用燈火亂燒, 概不知此取用。 餘治斯疾, 頗有所悟。 今錄之, 可為小兒另開生門之法。 ”

小兒外感病, 大便秘結而舌紅苔燥者治療最易, 往往一瀉而愈。 而當醫者獲知“大便通而不燥”時, 往往會捨棄瀉下一法。 而本案之治癒, 全賴瀉下, 瀉下“膠痰數塊如雞子大, 黏結腥臭異常”, 這是病癒的關鍵。

讀本案, 我們可以進一步明確:防風通聖散發表清裡, 發表必用辛溫, 是不可以用柴胡類辛涼藥取代的;清裡必用瀉下, 是不可以用單純清熱取代的。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