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說:“讀書不如讀案。
”品讀前人醫案,
是向前人學習臨床的最好方法之一。
《謝映廬醫案》中載有一則非常精彩的防風通聖散案例:“姜德華之子,
二歲。
潮熱不退,
胸緊氣促。
諸醫用盡柴、前、陳、半、枳、桔、芩、連之屬,
毫無一效。
遂爾手足抽掣,
角弓反張,
煩擾啼哭,
夜間尤甚。
燈火湯藥,
雜投無數,
皆言已成驚風必死之症。
德華來寓邀治。
視其體肥面白,
唇焦齒燥,
舌苔灰白,
黏涎滿布,
舌尖略有紅刺,
胸緊氣促,
七竅乾燥,
小水短赤,
大便通而不燥,
潮熱異常,
四肢指尖微冷。
細詳此症,
乃風、熱、痰三字合為病也。
覽前醫之藥頗是,
何故更加抽掣反張也,
此中宜急講矣。
夫醫只執迷清火化痰之方,
而不知有下痰瀉熱之法。
蓋柴胡發散,
而於驅風無益。
陳、半、枳、桔,
雖稱化痰,
今施風熱之證,
豈非愈燥痰涎乎。
芩、連只能清火,
卻無瀉熱磨刮之功。
延纏日久,
風無出路,
痰愈膠黏,
而熱愈甚。
小兒筋骨柔脆,
身中風熱既久,
津液必然受灼,
機關愈阻,
經絡如焚,
安得不為抽掣反張耶。
考古惟防風通聖散正為分清表裡,
兼能驅風瀉熱,
使風仍從外解,
熱從下出,
其痰不治自除,
其風不截自止。
定見如是,
直許可治。
姑與通聖散,
開水調灌,
大解一次,
其哭稍定,
反張略止。
隨進通聖散,
方除麻黃、白術,
加蔞仁、檳榔,
二劑,
遂下膠痰數塊如雞子大,
黏結腥臭異常,
乃身中津液痰涎,
愈蒸愈結之物也。
病隨藥愈,
眾稱神治。
此症小兒頗多,
皆由在表失表,
在裡失裡,
延纏多日,
遂成此候。
醫者病家多執牛黃、蘇合、抱龍等丸,
外用燈火亂燒,
概不知此取用。
餘治斯疾,
頗有所悟。
今錄之,
可為小兒另開生門之法。
”
小兒外感病,
大便秘結而舌紅苔燥者治療最易,
往往一瀉而愈。
而當醫者獲知“大便通而不燥”時,
往往會捨棄瀉下一法。
而本案之治癒,
全賴瀉下,
瀉下“膠痰數塊如雞子大,
黏結腥臭異常”,
這是病癒的關鍵。
讀本案,
我們可以進一步明確:防風通聖散發表清裡,
發表必用辛溫,
是不可以用柴胡類辛涼藥取代的;清裡必用瀉下,
是不可以用單純清熱取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