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囊炎為毛囊部分發生的化膿性或非化膿性炎症。 中醫認為本病多由濕熱內蘊, 外受熱毒, 郁於肌膚, 或因體質虛弱, 腠理不固, 外感熱毒所致。 本病好發於面部、四肢、頸部、也見於臀部或其他部位, 多見於成人。 皮損初起為粟粒大紅色毛囊性丘疹, 頂端化膿形成小膿皰, 周圍有紅暈, 大多分批出現, 互不融合, 自覺癢痛。 筆者臨證將毛囊炎分兩型論治, 同時外洗患處, 均獲得良好療效。
濕熱型 臨床表現為散在紅色丘疹及小膿皰, 疼痛刺癢, 伴口苦咽幹。 舌質淡紅苔薄黃, 脈弦。 藥用:薏仁、銀花、連翹、白鮮皮各15克,
氣陰兩虛型 面色萎黃, 體質虛弱, 食少納差, 皮疹此起彼伏, 遷延難愈。 舌質淡, 苔薄白, 脈沉細或沉緩。 藥用:黃芪20克, 天冬、麥冬、生地各15克, 黨參、銀花、野菊花、板藍根、連翹各10克。 水煎3次, 合併藥液分3次飲服。
外用:蒼耳子60克, 明礬30克, 生大黃15克, 冰片3克, 煎水外洗患處, 每日2次, 每次反復沖洗15分鐘。
保持皮膚清潔衛生, 忌食辛辣刺激之食品, 限制飲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