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中醫>中醫常識>正文

經方辨治痰飲眩暈

眩暈是目眩與頭暈的總稱, 目眩即眼花或眼前發黑, 視物模糊;頭暈即感覺自身或外界景物旋轉, 站立不穩, 二者常同時並見, 統稱眩暈。 其輕者閉目可止, 重者如坐車船, 旋轉不定, 不能站立, 或伴噁心、嘔吐、汗出、面色蒼白等症狀, 甚者可突然僕倒。 眩暈屬於虛者居多, 但多為虛中挾實之證, 而這個實則以痰飲為多見。

經方辨治痰飲眩暈

在《傷寒論》和《金匱要略》中, 張仲景稱眩暈為“頭眩”、“目眩”, 或“冒眩”, 或與其他症候並稱之為“癲眩”、“眩悸”等, 認為痰飲是眩暈的重要發病原因之一, 為後世痰致眩暈的論述提供了理論基礎。

如《傷寒論》67條:“傷寒若吐、若下後, 心下逆滿, 氣上沖胸, 起則頭眩, 脈沉緊, 發汗則動經, 身為振振搖者, 茯苓桂枝白術甘草湯主之。 ”這一條頭眩的病機就是中氣損傷, 水飲上沖。 《金匱要略·痰飲咳嗽病脈證並治》說:“心下有痰飲, 胸脅支滿, 目眩, 苓桂術甘湯主之”;“心下有支飲, 其人苦冒眩, 澤瀉湯主之。 ”這裡就主要闡釋了“目眩“、“冒眩”的病機是痰飲上冒清陽。 特別是《金匱要略》中治療痰飲的大法“病痰飲者, 當以溫藥和之”, 以及苓桂術甘湯、澤瀉湯、小半夏加茯苓湯治療痰飲眩暈, 至今仍具有重要的臨床指導意義。

病案舉例

趙某某, 女, 60歲。 2011年12月30日初診。 體質素弱, 有高血壓病及糖尿病史。 半月前因感冒而一直發作頭暈目眩, 時輕時重,

低頭或仰頭, 以及轉頸過快時, 眩暈就會加重, 曾去某醫院診為後迴圈缺血性眩暈, 經活血化瘀藥口服及輸液治療無明顯效果。 刻診:精神差, 眩暈, 頭部動作遲緩, 後頸項部僵硬不適, 出虛汗, 眩暈加重時汗更甚, 無頭痛, 無寒熱, 無噁心、嘔吐, 口渴, 無口苦、咽幹, 納差, 多寐, 大便可, 小便黃。 舌質暗, 舌體胖大, 邊有齒痕, 苔白水滑, 脈寸浮關尺沉微弦。 血壓145/90mmHg。 辨為太陰太陽陽明合病。 方擬苓桂術甘湯、澤瀉湯、桂枝加葛根湯合方:茯苓、葛根各40克, 桂枝、白芍、生薑各30克, 白術、炙甘草各20克, 澤瀉50克, 紅棗8枚(切開)。 3劑, 日1劑水煎分3次服。

二診訴療效很好, 諸症明顯減輕, 效不更方, 守方又服6劑痊癒, 血壓也降至正常。

按:筆者認為, 老年患者或有高血壓病、糖尿病和腦動脈硬化症等慢性病者,

其眩暈為本虛標實之證, 本虛為氣血陰陽虧虛, 標實主要責之於痰飲。 該案患者年高久病, 素體真陽不足, 氣血虛損, 複因感冒而營衛不和, 胃氣虧虛, 以致於中焦運化失職則痰飲內生;下焦蒸騰氣化無權則痰飲內停。 中陽被遏, 痰飲上沖於頭則頭暈目眩。 病機乃營衛不和, 痰飲上蒙清陽。 標實為主, 治療重點應著眼于溫化痰飲, 利水降逆。 故以苓桂術甘湯溫陽化飲, 利水降沖。 桂枝加葛根湯以桂枝湯調和營衛, 加葛根升津舒經通絡, 除頸項痹阻, 《本經》謂葛根“主……諸痹, 起陰氣”。 合以澤瀉東加強利水消飲, 降逆止眩暈之力。 澤瀉能強力化水飲而生津液, 《本經》謂澤瀉“……消水, 養五臟, 益氣力”。 方證相應, 療效明顯。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