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很多醫生和患者認為:出汗的皮膚是不會起疹的。 但事實並非如此。 某女患者夏季起疹最為嚴重, 腋窩處汗多, 而腋窩處銀屑病皮損也很多;某男患者素不易出汗, 經過鍛煉、多穿、適當飲食羊肉湯後開始出汗, 卻在最先出汗多的手指縫有新的米粒大紅色銀屑病皮損出現……
在本系列前面的文章中, 我們把銀屑病皮損稱為“白汗”。 意思是, 銀屑病皮損從實質上來講和汗是一致的, 其目的是“給邪出路”。 人體內邪氣的產生和積聚只能控制而不能完全杜絕, 不適應外界環境的變化產生的外邪, 不當飲食、不節情志產生的內邪,
“白汗”可以出在沒有汗出的地方, 也可以出在有汗出的地方。 無論出在有汗的地方或者無汗的地方, 都在提示人體的出汗狀態不夠正常, 不能恰當地“給邪出路”。
素體無汗者, 是整體或者皮膚局部的功能缺失, 導致無法“給邪出路”, 於是出現“白汗”來代償, 這是容易理解的。 經過綜合治療, 某些部位開始出汗, 出汗的目標是用正常的出汗狀態(無銀屑病皮損的狀態)來替代“白汗狀態”(有皮損的狀態)。
素體汗多者, 既出汗又出疹, 起疹是因為“汗出不解”, 這個不太容易理解。 裴永清教授雲“汗出不解, 非風既濕”, 感風邪者, 即人們熟知的《傷寒論》中的太陽中風證, 汗出而邪不解, 是因為表虛, 汗出邪去的同時也在感受新邪, 故主治以桂枝類方, 名為“發汗”, 實為補益——助陰陽、和營衛, 建立體表的新秩序;感濕邪者, 非芳香化濕之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