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中醫>中醫常識>正文

出汗的地方會起疹嗎

有很多醫生和患者認為:出汗的皮膚是不會起疹的。 但事實並非如此。 某女患者夏季起疹最為嚴重, 腋窩處汗多, 而腋窩處銀屑病皮損也很多;某男患者素不易出汗, 經過鍛煉、多穿、適當飲食羊肉湯後開始出汗, 卻在最先出汗多的手指縫有新的米粒大紅色銀屑病皮損出現……

在本系列前面的文章中, 我們把銀屑病皮損稱為“白汗”。 意思是, 銀屑病皮損從實質上來講和汗是一致的, 其目的是“給邪出路”。 人體內邪氣的產生和積聚只能控制而不能完全杜絕, 不適應外界環境的變化產生的外邪, 不當飲食、不節情志產生的內邪,

人體自身代謝產生的不內外邪, 邪氣的來路可謂防不勝防。 我們無法控制使機體不產生邪氣, 但我們能做到在邪氣產生的同時“給邪出路”。 在尋常的出汗不能滿足“排邪”的目標時, “白汗”(即銀屑病皮損)作為出汗的輔助, 便會出現。

“白汗”可以出在沒有汗出的地方, 也可以出在有汗出的地方。 無論出在有汗的地方或者無汗的地方, 都在提示人體的出汗狀態不夠正常, 不能恰當地“給邪出路”。

素體無汗者, 是整體或者皮膚局部的功能缺失, 導致無法“給邪出路”, 於是出現“白汗”來代償, 這是容易理解的。 經過綜合治療, 某些部位開始出汗, 出汗的目標是用正常的出汗狀態(無銀屑病皮損的狀態)來替代“白汗狀態”(有皮損的狀態)。

但在替代之初, 會出現舊有的格局被打破, 而新的格局未形成的“動象”, 這個時候往往會出現“紅、癢、新、小、煩”的症象, 新的如米粒大小的紅色銀屑病皮損出現在開始出汗部位, 正是這種“動象”的一種表現。 筆者認為, 這是由靜向動轉變的佳象, 往往標誌著疾病從難治的靜止期向易治的變動期轉變。

素體汗多者, 既出汗又出疹, 起疹是因為“汗出不解”, 這個不太容易理解。 裴永清教授雲“汗出不解, 非風既濕”, 感風邪者, 即人們熟知的《傷寒論》中的太陽中風證, 汗出而邪不解, 是因為表虛, 汗出邪去的同時也在感受新邪, 故主治以桂枝類方, 名為“發汗”, 實為補益——助陰陽、和營衛, 建立體表的新秩序;感濕邪者, 非芳香化濕之品,

不足以祛其邪, 誤投他藥不僅無效, 反徒傷正氣致病深不解, 依偏寒、偏熱、兼裡濕熱之分, 可選用《太平惠民和劑局方》的藿香正氣散, 《醫原》的藿朴夏苓湯和《溫病條辨》的三仁湯。 本文開頭講的女患者夏季起疹為重是夏季陽氣浮越於外、蒸騰濕邪之故。 腋窩處汗多, 汗多而邪不解, 故“白汗”(銀屑病皮損)也多, 治療時調節肝脾的同時參以三仁湯義, 取得了不錯的療效。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