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對於疾病的治療效果怎樣, 除取決於診斷是否正確、選方是否對證、用藥是否合理外, 與劑量不無關係。 故一代宗師岳美中曾感慨道:“中醫不傳之秘在於量。 ”
一般而言, 凡急重病症或體質壯實者, 藥味較少而用量要足;慢病輕症或年老體弱者, 藥味稍多而用量宜輕。 若以藥之質地而言, 凡藥物滋膩、質重者用量要重;而輕揚、質薄者用量宜輕。 即便同一種藥物, 也因病情、病勢不同而用量各異, 如柴胡大劑量可解表清熱, 用於急性外感熱病;中劑量能疏肝解鬱, 用於肝氣鬱結證;小劑量則升陽舉陷, 用於清陽不升者。
若以藥之“動”、“靜”而言, “靜藥”用量宜大, “動藥”用量宜小。 前者如熟地、枸杞、黨參、白術之屬, 後者如柴胡、廣香、薄荷、全蠍之類。 因補養之“靜藥”必重用方能濡之守之, 而疏調之“動藥”雖輕用即奏效。
在中醫方劑裡, 用同樣的藥物, 僅用量不同而主治有異, 甚至方名都不同。 如同是大黃、厚樸、枳實三藥組成之方, 重用大黃為君者稱之為小承氣湯, 重用厚樸為君者稱之為厚朴三物湯, 前者用以治療陽明腑實證, 後者用來治療腹滿便秘者。
對於不同劑型, 用量也應有所不同。 湯劑用量較大, 散劑用量較小, 丸劑用量最小。 所謂“湯者, 蕩也, 去病最速;丸者, 緩也, 舒緩而治之”。
筆者三十年前在鄉鎮醫院工作時, 與年近花甲的黃老中醫結為“忘年交”,
用後則效如桴鼓。 此後每每受涼或遇勞誘發, 均以此為基礎方加減變通治療。
問題難就難在用量上:如果地黃、山茱萸用重了便出現腹瀉;如果附子、肉桂稍重點兒, 則會口乾咽痛。 為此, 每次都要與其慎重分析, 權衡後方敢下筆, 力求找到平衡點。
鑒此, 足見臨證時以“壯水之主”抑或“益火之源”, 有時僅取決於量, 二者孰重孰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