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濕熱的症狀
脾胃濕熱是指濕熱蘊結脾胃, 脾胃運化受阻, 可見全身濕熱症狀的病理變化。 多由感濕邪或飲食不節、過食肥甘, 釀成濕熱, 內蘊脾胃所致。
症見脘腹痞滿、體倦身重、大便溏泄、身熱口苦、渴不多飲、尿少而黃, 甚至面目皮膚發黃如橘子色, 舌苔黃膩, 脈濡數。 治以清熱利濕為主。
該證在門診診療中幾乎每天均可見到, 它涉及消化、腫瘤、泌尿等多個系統的多種疾病, 而消化系統疾病更為常見, 如慢性胃炎、反流性食管炎、胃或十二指腸潰瘍、胃炎、慢性乙肝、肝硬化、脂肪肝、膽石症、膽囊息肉等。
脾胃濕熱的臨床表現
1、脘灼熱疼痛, 嘈雜泛酸。
2、口幹口苦, 渴不欲飲, 或口甜黏濁, 食甜食則冒酸水, 納呆噁心, 身重肢倦。
3、小便色黃, 大便不暢, 舌質紅, 舌苔黃膩, 脈象滑數。
脾胃濕熱如何治療
治療原則採用清熱化濕, 理氣和中。 主方清中湯。 方中黃連、梔子清熱化濕, 半夏、茯苓、白豆蔻健脾祛濕, 陳皮、甘草理氣和胃。 熱盛便秘者, 加銀花、蒲公英、大黃、枳實;氣滯腹脹者, 加厚樸、大腹皮。
若濕熱並重, 腹痛痞滿, 嘔吐不納, 舌白或黃, 渴不引飲, 大便泄瀉, 小便不利, 或赤而短, 舌苔黃滑者, 治療原則清熱與燥濕並行,
若脾胃濕熱證、濕偏重證, 擬清利濕熱, 宣暢氣機, 用三仁湯:杏仁、飛滑石、白通草、白蔻仁、竹葉、厚樸、生薏仁、半夏。 若寒熱互結, 幹噫食臭, 心下痞硬, 可用半夏瀉心東加減。
慢性脾胃病的臨床表現多為本虛標實, 濕熱是標實的表現之一。 “急則治標”, 當濕熱上升為主要矛盾時就要以清化濕熱為主, 健脾助運為輔。
以上就是有關脾胃濕熱的一些相關內容, 脾胃濕熱是比較常見的一種濕熱體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