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心律失常的診斷和症狀

當激動起源部位、頻率、節律、傳導時間和途徑等一項或多項發生異常時稱為心律失常

1、診斷

根據心律失常發作時心率、節律、起止特點、持續時間和伴隨症狀等並結合心電圖檢查常可明確診斷, 必要時可行希氏束電圖, 心腔內電圖等電生理檢查。

2、臨床表現

(1)竇性心律失常:竇性心律者頻率過快、過慢或節律不規則時, 稱為竇性心律失常。

①竇性心動過速:竇性心律者, 心率100次/分。 常見於運動、情緒激動、發熱、甲狀腺機能亢進症及心力衰竭等, 甘些藥物如阿托品和腎上腺素等亦可引起。 患者除心悸外無其它明顯症狀。

心電圖示竇性心律, P波頻率〉100次/分。

②竇性心動過緩:竇性心律, 心率〈60次/分。 常見於運動員、老人、顱內壓增高及某些器質性心臟病人。 輕者無明顯症狀, 心率過慢時可引起頭暈, 胸悶和心悸。 心電圖示竇性心律, P波頻率〈60次/分。

③竇性心律不齊:竇性心律, 節律不規則。 常見於兒童及青年, 多無症狀。 心電圖示竇性心律, P—P間隔相差0.12秒以上。

④竇性停搏:竇房結於一個或多個心動週期中不產生衝動。 常見於竇房結功能低下, 洋地黃等藥物中毒及高鉀血症等。 輕者可無症狀或僅感心悸, 如停搏時間過長, 可致眩暈、昏厥甚至猝死。 心電圖示很長一段時間無P波, 其後可現異位節律點的逸搏。

⑤病竇綜合征:系竇房結及其周圍組織病變導致竇房結起搏及傳導功能障礙。

常見病因包括冠心病、心肌病及心肌炎等。 臨床上以腦供血不足症狀為主, 輕者主訴頭暈和眼花等, 重者可出現昏厥和抽搐, 即阿一斯綜合徵發作。 心電圖表現為竇性心動過緩、竇性停搏或竇房阻滯, 也可與快速房性心律失常交替出現, 稱快慢綜合征。

(2)期前收縮:又稱過早搏動(簡稱早搏), 是提早出現的異位心搏。 根據起搏部位不同可分為房性、房室交界區性和室性早搏。 可見于正常人, 往往與精神緊張和吸煙等有關;亦可見於各種心臟病、電解質紊亂、心導管檢查及服用洋地黃和奎尼丁等藥物時。 輕者可有心跳間歇和停頓感, 重者引起心悸、氣短、乏力和心絞痛。 聽診心律不齊、第一心音增強、第二心音減弱或消失。

心電圖特徵:

①房性期前收縮:提前出現P—QRS—T波, P波與竇性P波略有差異;PR間期≥0.12秒;QRS波群與竇性者相似;多有不完全代償間歇。

②房室交界區性期前收縮:提前出現QRS—T波, QRS波為室上型, 其前無P波或QRS波群前後可出現逆行P波;多有完全代償間歇。

③室性期前收縮:提前出現QRS-波, QRS波寬大畸形, 時限≥0.12秒, 其前無P波;T波寬大且與QRS波群主波方向相反;有完全代償間歇

(3)陣發性心動過速:陣發性心動過速系陣發出現的迅速而規律的異位心律。 根據起搏點位置不同分為房性、房屋交界區性及室性陣發性心動過速。 前二者統稱室上性心動過速, 可見于健康人, 亦見於風濕性心臟病、預激綜合征`、甲狀腺機能亢進症及洋地黃中毒等。 室性心動過速多見於嚴重而廣泛的心肌病變,

也見於洋地黃和奎尼丁等藥物中毒及心導管檢查。 陣發性心動過速具有突然發作、突然終止的特點。 室上性陣發性心動過速發作時多有心悸、胸悶和頭暈症狀, 除非發作時間長、頻率快或基礎心臟病較嚴重, 一般較少引起顯著的血液動力學障礙。 而室性陣發性心動過速者由於心排血量明顯降低, 易出現心絞痛、心力衰竭、休克甚至阿一斯綜合征。 體檢示心率160~220次/分。 心電圖特徵:

①室上性陣發性心動過速:3個或3個以上連續的室性早搏;心率140~220次/分;不易辨認P波, 節律絕對均齊;QRS波形態一般為室上型。

②室性陣發性心動過速:3個或3個以上連續的室性早搏;心率140~220次/分;QRS波時限》0.12秒;若發現P波, 其與QRS波群無關,

T波與QRS波主波方向相反;可見心房本獲或室性融合波。

(4)撲動與顫動:異位元節律點發出衝動時, 頻率超過陣發性心動過速形成撲動和顫動。 根據異位元起搏點不同分為心房撲動與顫動(簡稱房撲, 房顫)和心室撲動與顫動(簡稱室撲、室顫)。 房撲和房顫多見於器質性心臟病, 如風濕性心臟病、心肌病和冠心病等, 亦見於甲狀腺機能亢進症和洋地黃中毒等。 室撲和室顫多見於急性心肌梗死、不穩定型心絞痛、嚴重低鉀血症及洋地黃中毒等。 房撲或房顫可引起心悸、胸悶等, 如果發作時心室率過快或原心臟病嚴重者, 可導致心絞痛、急性左心衰竭或休克。 另外, 心房栓子脫落可致體循環栓塞, 以腦栓塞常見。 房撲或房顫發作時, 體檢心律絕對不齊,心音強弱不一、脈搏短絀。心室撲動與顫動是心源性猝死的原因之一,患者突然意識喪失、抽搐,檢體脈搏消失,血壓下降為零,心音消失,繼而呼吸停止。心電圖特徵:

①房撲:P波消失,代之以240~350次/分、形態、間隔、振幅絕對規則的F波;QRS波群多為室上型,房室傳導比例多為2~4:1。

②房顫:P波消失,代之以350~600次/分、形態、間隔及振幅絕對不規則的f波;QRS波群多呈室上型;R—R間隔絕對不等。

③室撲與室顫:P—QRS—T波群消失,室撲時代之以均勻連續大幅度波動、其頻率為150~250次/分;室顫則表現為形態、頻率、振幅完全不規則的波動,其頻率為500次/分。

(5)房室傳導阻滯:系衝動在房室傳導的過程中受到阻滯。按阻滯程度可分為三度,第一度和第二度房室傳導阻滯為不完全性,第三度為完全性。房室傳導阻滯多見於冠心病、風濕性心臟病、心肌炎和洋地黃中毒等。第一度房室傳導阻滯多無症狀,聽診第一心音減弱;第二度房室傳導阻滯在心室率慢時可引起心悸、頭暈及胸悶等症狀,聽診除有心臟病雜音外,心律不規則;第三度房室傳導阻滯輕者可無症狀或感頭暈、心悸、弊氣等,重者可引起暈厥、抽搐,即阿一斯綜合徵發作,聽診心律慢而規則,約30~50次/分、大炮音等。心電圖特徵:

①第一度房室傳導阻滯:PR間期延長》0.20秒,每個P波後均有—QRS波群。

②第二度房室傳導阻滯:Ⅰ型:PR間期逐漸延長,R—R間期逐漸縮短,若干個心搏後有—QRS波群脫落(文氏現象);Ⅱ型:一系列正常心搏後突然出現QRS波群脫落。

③第三度房室傳導阻滯:心房、心室各自均勻搏動,心室率慢於心房率,如果阻滯部位較高,QRS波群為室上型,反之QRS波群寬大畸形。

(6)心室內傳導阻滯:指希氏束分叉以下的傳導阻滯,一般分為左、右束支及左束支前和後分支傳導阻滯。心臟聽診無特異性發現。心電圖特徵:

①右束支傳導阻滯:QRS波群時限》0.12秒,Ⅰ導聯S聯波增寬,V1導聯呈rSR1型,V5、V6導聯R波窄高,S波寬,T波與QRS波群主波方向相反。

體檢心律絕對不齊,心音強弱不一、脈搏短絀。心室撲動與顫動是心源性猝死的原因之一,患者突然意識喪失、抽搐,檢體脈搏消失,血壓下降為零,心音消失,繼而呼吸停止。心電圖特徵:

①房撲:P波消失,代之以240~350次/分、形態、間隔、振幅絕對規則的F波;QRS波群多為室上型,房室傳導比例多為2~4:1。

②房顫:P波消失,代之以350~600次/分、形態、間隔及振幅絕對不規則的f波;QRS波群多呈室上型;R—R間隔絕對不等。

③室撲與室顫:P—QRS—T波群消失,室撲時代之以均勻連續大幅度波動、其頻率為150~250次/分;室顫則表現為形態、頻率、振幅完全不規則的波動,其頻率為500次/分。

(5)房室傳導阻滯:系衝動在房室傳導的過程中受到阻滯。按阻滯程度可分為三度,第一度和第二度房室傳導阻滯為不完全性,第三度為完全性。房室傳導阻滯多見於冠心病、風濕性心臟病、心肌炎和洋地黃中毒等。第一度房室傳導阻滯多無症狀,聽診第一心音減弱;第二度房室傳導阻滯在心室率慢時可引起心悸、頭暈及胸悶等症狀,聽診除有心臟病雜音外,心律不規則;第三度房室傳導阻滯輕者可無症狀或感頭暈、心悸、弊氣等,重者可引起暈厥、抽搐,即阿一斯綜合徵發作,聽診心律慢而規則,約30~50次/分、大炮音等。心電圖特徵:

①第一度房室傳導阻滯:PR間期延長》0.20秒,每個P波後均有—QRS波群。

②第二度房室傳導阻滯:Ⅰ型:PR間期逐漸延長,R—R間期逐漸縮短,若干個心搏後有—QRS波群脫落(文氏現象);Ⅱ型:一系列正常心搏後突然出現QRS波群脫落。

③第三度房室傳導阻滯:心房、心室各自均勻搏動,心室率慢於心房率,如果阻滯部位較高,QRS波群為室上型,反之QRS波群寬大畸形。

(6)心室內傳導阻滯:指希氏束分叉以下的傳導阻滯,一般分為左、右束支及左束支前和後分支傳導阻滯。心臟聽診無特異性發現。心電圖特徵:

①右束支傳導阻滯:QRS波群時限》0.12秒,Ⅰ導聯S聯波增寬,V1導聯呈rSR1型,V5、V6導聯R波窄高,S波寬,T波與QRS波群主波方向相反。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