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醫學的發展與進步,
急性白血病的治療水準也有了很大提高,
人們不僅僅滿足于病人的完全緩解,
而致力於最終使病人長期無病存活乃至痊癒的研究,
目前白血病的治療方法有化療、骨髓移植、生物調節劑治療、基因治療等方面。
一、化療 隨著白血病治療研究的進展,
療效還在不斷提高。
為根治白血病帶來了希望。
為達此目的,
必須根據每個病人的不同特點,
綜合現代化治療手段,
充分認識到白血病的治療是一個整體,
特別要分析、認識每例病人自身的特點,
如年齡、性別、白血病類型、血液學特徵、細胞遺傳學和分子生物學特徵、白血病細胞的細胞動力學等。
在此基礎上為病人設計最佳的治療方案,
合理利用現代化治療手段,
如化療、造血幹細胞移植、生物及基因治療、中西醫結合治療等多種手段互相配合、相互協調,
最大可能的避免各種毒副作用。
殺滅白血病細胞,
使病人達到長期存活乃至治癒的目的。
化療一般分為誘導緩解治療(白血病初治為達CR所進行的化療);鞏固治療(CR後採用類似誘導治療方案所進行的化療);維持治療(是指用比誘導化療強度更弱,
而且骨髓抑制較輕的化療);強化治療(是指比誘導治療方案更強的方案進行的化療)分早期強化和晚期強化。
化療的重要原則是早期、足量、聯合、個體化治療。
化療劑量和強度的增加是白血病人CR率和長期存活率提高的主要因素之一。
二、生物調節劑治療 隨著免疫學和基因技術的發展生物調節劑治療已被用於臨床,
其中白介素Ⅱ、多種造血刺激因數如GM-CSF、G-CSF、M-GCSF紅細胞生成素,
腫痛壞死因數,
干擾素等,
經臨床驗證,
白介素Ⅱ,
LAK細胞等對白血病有一定療效,
G-CSF、GM-CSF等用於化療後骨髓抑制病人,
可明顯縮短骨髓和血象的抑制,
加速緩解並減少併發症的發生。
三、基因治療 基因治療就是向靶細胞(組織)導入外源基因,
以糾正補償或抑制某些異常或缺陷基因,
從而達到治療目的。
其治療方式可分成四類:①基因補償:把有正常功能基因轉入靶細胞以補償缺失或失活。
②基因糾正:消除原藥異常基因,
以外源基因取代之。
③基因代償:外源正常基因表達水準超過原藥的異常基因表達水準。
④反義技術:用人工合成或生物體合成的特定互補的DNA或RNA片段或其化學修飾產物抑制或封閉異常或缺失的基因表達。
基因治療白血病作為一個新的方法正逐步從理論研究向臨床試驗過渡,
在美國已通過Ⅱ期臨床試驗階段,
目前基因治療主要是應用反義寡核基酸封閉原癌基因的研究。
反義技術因不需改變基因結構能對目的基本及其產物進行治療。
故是基因治療方法中最簡單明瞭的手段。
四、骨髓移植(BMT) 1.異基因骨髓移植(Allo-BMT),
是對病人進行超大劑量放療,
化療預處理後,
將健康骨髓中的造血幹細胞植入病人體內,
使其造血及免疫功能獲得重建的治療方法。
2.自體幹細胞移植和臍血造血幹細胞移植 所謂"自體幹細胞移植"是指在大劑量放化療前採集自體造血幹細胞,
使之免受大劑量放化療之損傷,
並在大劑量放化療後回輸,
自體造血幹細胞可來源於骨髓,
亦可採集于患者外周血。
自體幹細胞移植由於無移植物抗宿主病等合併症,
可用於年齡較大的患者。
其步驟是將造血幹細胞採集後,
在零上和零下溫度保存,
然後解凍回輸,
移植前首先需要進行自體幹細胞的純化和殘留白細胞的淨化。
對患者進行必要的檢查和放化療預處理,
移植後要予控制感染、出血等支援治療,
自體幹細胞移植效果優於常規化療,
有報告認為是急性白血病CR後有效的鞏固治療措施之一,
其缺點是復發率高,
對於其存活時間及原因尚無統一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