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世界男性的發病率為1/2000~1/9500, 由女性攜帶者遺傳給下一代, 呈X-連鎖遺傳模式, 只有男性發病。
發病機理
在受累患者中, 90%的患者在位於染色體Xp22.31上的類固醇硫酸酯酶(STS)基因完全缺失, 導致類固醇硫酸酯酶活性減弱或完全缺失, 10%的患者由該基因失活突變引起。 類固醇硫酸酯酶和脫氫表雄酮硫酸酯水解異常, 繼而3-硫酸膽固醇在表皮中聚集。 3-硫酸膽固醇升高可以抑制轉穀醯胺酶-1, 據此可以解釋部分臨床症狀與板層狀魚鱗病重疊的原因。 然而目前為止, 該病確切的病理機制仍知之甚少。
臨床表現
在受累的90%的男性患者中,
X-連鎖魚鱗病伴有輕度紅皮病和全身鱗屑或大片透明鱗屑脫落。 典型的粘附於皮膚上的大的、多角形、暗褐色鱗屑在嬰兒後期出現, 並對稱分佈於四肢、軀幹和頸部。 有時下肢鱗屑更大, 呈淺灰色或白色。 身體屈側可受累或不受累, 但頸部幾乎常常受累。 在幼童時期可見頭皮稀薄鱗屑, 隨著成長而減少。 除了耳前區外, 掌蹠和面部不受累, 具有特徵性。 在夏季趨於好轉, 但與尋常性魚鱗病不同, 不能隨年齡增長而減輕。
10%~50%的男性患者和一些女性攜帶者可出現無症狀角膜混濁, 其他的視覺異常比較罕見, 如綠色色盲。 受累的男性患者隱睾症的發生率增加20倍, 與發育是睾丸下降不良無關,
病理學
組織病理學表現有包括角化過度或角化不全, 顆粒層正常或輕度增厚, 可見到毛囊角化過度。 電子顯微鏡檢查可見角質蛋白顆粒增大, 數目增加。 在角質層仍存在橋粒, 細胞含有大量黑素小體。 生物化學和細胞動力學研究顯示正常表皮細胞更新和水平衡。
鑒別診斷
實驗室檢查類固醇硫酸酯酶缺乏或STS基因缺失可以排除其他類型的魚鱗病。 臨床上,
治療
潤膚劑(特別是丙二醇), 局部角質松解劑和維甲酸類藥物單獨或聯合應用有效, 而維生素D類藥物療效不滿意且可引起皮膚刺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