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疾病養生>兒科>正文

小兒心律失常常見三個類型 患兒有什麼表現

專家說心律失常不僅發病率高, 而且發病人群也特別廣泛, 就連兒童也會患上心律失常, 為些家長們應多瞭解一些小兒常見的心律失常, 對早期發現和治療有一定的幫助, 小兒心律失常分為竇性心律不齊、竇性心動過速以及病竇綜合征等, 其具體的分類, 請看下文所做的介紹。

小兒心律失常的種類有:

一、 竇性心律不齊

心率隨呼吸而改變, 吸氣時心率增快, 深吸氣時更為明顯, 吸氣末期心率減慢。 在發熱、運動、情緒緊張、哭鬧時心律不齊消失。

二、 竇性心動過速

小兒正常心率因年齡而異, 若新生兒心率超過200次/分,

1歲以下超過160次/分, 1-2歲超過140次/分, 2-6歲超過130次/分, 7-12歲超過120次/分, 則稱為竇性心動過速, 常見於運動、緊張、哭鬧、發熱、貧血、出血、休克、心肌炎、心力衰竭等, 其他如甲狀腺功能亢進及某些藥物等影響也可引起。

三、 病竇綜合征

這也是小兒常見的心律失常的一種, 是由於心臟竇房結功能衰竭而引起的激動產生和傳導發生障礙。 小兒可由心肌炎、心肌病、洋地黃中毒、先天性心臟病引起。 臨床特點是持久而顯著的竇性心動過緩, 心率不隨運動、哭鬧、發熱而增加。 除心動過緩外還可出現陣發性室上性心動過速, 所以也稱心動過緩-心動過速綜合征, 簡稱“快-慢綜合征”。

在臨床上, 小兒出現心律失常後, 其常有的表現如下:

小兒心律失常患者症狀較成人為輕,

但常缺乏主訴。 個別年長兒可敘述心率增快、心悸、胸悶、乏力、頭昏及心前區不適等。 嬰兒多表現為煩躁不安、面色蒼白、軟弱無力、發紺、呼吸急促等早搏次數因人而異, 同一患兒在不同時間亦可有較大出入。

某些患兒于運動後心率增快時, 早搏減少, 但也有反而增多者。 後者提示可能同時有器質性心臟病存在的可能。 為了明確診斷, 瞭解早搏的性質, 必須作心電圖檢查。 根據心電圖有無P波的存在、P波的形態、P-R進期長短以及QRS波的形態來判斷早搏屬於何種類型。

在發現小兒患有心律失常後, 臨床上常用以下方法進行治療:

小兒心律失常必須針對基本病因治療原發病, 一般認為若早搏次數不多,

無自覺症狀, 或早搏雖頻發呈聯律性, 但形態一致, 活動後減少或消失則不需無特需用藥治療。 有些病人早搏可持續多年, 但不說病人最終自行消退。 對在器質性心臟病基礎上出現的早搏或有自覺症狀、心電圖上呈多源性者, 則應予以抗心律紊亂藥物治療。 根據早搏的不同類型選用藥物, 可服用心律平或心得安等β受體阻滯劑。

房性早搏若用之無效可改用洋地黃類。 室性早搏必要時可選用利多卡因、慢性心律和乙嗎噻嗪等。 症狀嚴重者可植入人工心臟起搏器。 另外對本病的治療還可採用射頻消融術及外科手術治療。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