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疾病養生>兒科>正文

小兒蛔蟲病怎麼回事 幾種藥物治療效果好

蛔蟲是人體中最常見的一種腸道寄生蟲, 兒童感染率最高。 其主要表現是食欲不好、腹痛、或腹瀉、便秘, 甚至可以造成小兒營養不良、貧血、智力發育差等。 那麼, 引起小兒蛔蟲病的原因是什麼?

一、發病原因

下列因素可誘發膽道蛔蟲症:

①腸功能紊亂:如發熱腹瀉, 腸腔內環境發生改變, 促使蛔蟲活動增強。

②驅蟲藥不足, 激惹蛔蟲活動增強。

③藥物或飲食改變了腸腔內酸鹼度, 蛔蟲厭酸喜堿, 低酸可促使蛔蟲逆行向上。 小兒腸道內常有蛔蟲寄生, 但一般不出現症狀, 當饑餓、高熱、胃腸道術後或服用驅蟲藥劑量不當後,

改變了機體的正常環境。 胃腸道功能紊亂, 內在環境改變, 加上蛔蟲有鑽孔的習性, 蛔蟲就可以竄到十二指腸。 當膽道下端Oddi括約肌鬆弛、功能不全、膽道擴張、嗜鹼性的蛔蟲容易鑽入膽道。 蛔蟲進入膽道後的機械性刺激使膽道口括約肌痙攣, 也帶來了膽道感染。

二、發病機制

當空腸、回腸內蛔蟲受到刺激, 可逆行向上至胃和十二指腸;蛔蟲有鑽孔的習性, 當Oddi括約肌放鬆時, 蛔蟲即進入膽總管、肝管, 甚至進入肝內, 蛔蟲進入膽道後因蟲體的活動引起平滑肌痙攣發生劇烈上腹疼痛, 並可因蟲體帶入細菌(主要是大腸埃希菌)發生膽道感染, 引起肝膿腫, 可嚴重地威脅患兒生命。 一般小兒膽道蛔蟲症多為一條蛔蟲的前半部進入膽道,

但也曾見過數十條蛔蟲進入一個4歲小兒膽總管內的報導。 蛔蟲進入膽道後, 可自動或被動排出。 膽道內蛔蟲退出有3種形式:

①部分蟲體在膽管內, 尾部仍在十二指腸, 因頭部受到膽管痙攣的壓迫, 尾部強烈捲曲使蟲體退出膽道, 這種形式最多見;

②蟲體全部進入膽管, 以後蟲頭調轉, 漸漸鑽出。

③蟲體死亡或麻痹後, 部分腐爛, 隨膽汁排出, 然而數量較多的蛔蟲進入膽道或肝內, 則不易退出。

清楚小兒蛔蟲病的原因, 採取合適的方式進行治療。 那麼, 小兒蛔蟲病怎麼治療?

(一)苯咪唑類化合物 為廣譜驅蟲劑, 可殺死蛔蟲、鉤蟲等。 其殺蟲機理為藥物對蟲體有選擇性、不可逆性地抑制其攝取葡萄糖的作用, 使蟲體內源性糖原耗竭,

並抑制延胡索酸還原酶, 阻礙三磷酸腺苷產生, 致使蟲體無法生存與生殖, 最終死亡。 常用的藥物有:

1、甲苯咪唑(Mebendazole)兒童用量每天為50-150mg, 成人每次100mg, 早晚各次, 連服3天;若未驅盡, 三周後可再用第二療程。 該藥驅蛔效果較佳, 副作用少見, 大量感染用此藥驅蟲時, 可有腹痛、腹瀉, 但較輕微。

2、丙硫咪唑(Albendazole)商品名腸蟲清, 為新的廣譜驅蟲劑。 劑量為400mg, 一次吞服。 療效達90%以上。 但在大規模治療中, 偶有發生口吐蛔蟲的反應。

3、左旋咪唑 用量為150mg, 一次服用, 本藥驅蛔作用不及甲苯咪唑, 但較呱嗪為優, 副作用輕微, 偶有噁心、嘔吐、食欲減退等, 少數病人服藥後出現肝功能輕度損害。 早期妊娠、肝、腎疾患應慎用。

4、噻苯咪唑(Thiabendazole) 成人每公斤體重25mg, 早晚各1次,

連服3天, 日用量不可超過3g, 此藥已被甲苯咪唑所取代。

(二)噻嘧啶(Pyrantel)(商品名抗蟲靈、驅蟲靈)是廣譜抗蟲藥, 能使蛔蟲肌肉劇烈收縮, 引起痙攣性麻痹。 用量為5-10mg/kg, 晚1次頓服。 副作用有頭痛、頭暈、嘔吐等, 對孕婦、急性肝炎、腎炎、嚴重心臟病及發熱病人應暫緩給藥。

(三)驅蛔靈(枸櫞酸呱嗪)成人每次3-4g, 兒童每日每公斤體重150mg(最高量不超過3g)睡前頓服, 連服2天, 便秘者加服瀉劑。 副作用輕, 偶有眩暈、嘔吐、頭痛等。 此藥已漸少用。

預防初次感染和再次感染是非常重要的, 預防蛔蟲病主要注意以下兩點:

1)教育小兒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

預防蛔蟲病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讓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 不要去一些不衛生的食物, 拒絕零食也要及時做到。 其實,

孩子的衛生也要注意好, 平時要勤剪指甲, 經常洗手洗頭, 不能將手放在嘴裡面, 這樣對於蛔蟲病的預防可以起到很大的效果的。

2)消滅蒼蠅、蟑螂

做好糞便和水源管理, 搞好環境衛生, 就能避免蟲卵進入人體內。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