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家長認為孩子關節痛, 無非是因為太調皮、著涼或長個兒引起的, 多半不是什麼病。 其實不然, 我們先來看看是什麼原因導致的?
1、免疫反應性關節痛。 如風濕性關節炎, 半數小兒在發病前1~4周有感冒史, 以膝、肩、肘、腕等大關節遊走性、多發性紅腫熱痛、血沉高、免疫檢查異常為特點。 經抗風濕等正規治療可基本控制, 並可避免發生風濕性心臟病。
2、過敏性紫癜關節痛。 患兒可出現一個或多個關節腫痛, 同時有皮膚紫癜, 但少數患兒無紫癜。 如不及時治療, 可導致腎臟損害。
3、炎症性關節痛。
4、生長痛。 多見於3~7歲的兒童。 孩子白天嬉戲如常, 傍晚或臨睡前訴腿痛, 多數為膝關節處疼痛, 也可累及髖關節、踝關節, 有時肌肉也有酸痛。 局部疼痛處無外觀上的異常, 各關節活動自如。 疼痛劇烈時可通過按摩得到緩解。 次日起床後一切正常, 白天照常活動。 這種疼痛稱為生長痛, 可能與骨骼生長有關, 不需藥物治療。
小兒關節痛, 家長朋友莫忽視, 做好防治工作很重要:
(1)觀察。 學齡前的幼兒出現生長痛較為常見,
發生關節痛, 伴局部腫脹、活動受限時, 一定要仔細觀察關節病變是多發性的還是單個的, 累及的是大關節還是小關節, 是否伴有發熱, 並注意有無胸悶、心悸等心臟症狀, 有無皮膚結節、紅斑等表現。 ~旦發現伴有上述表現, 一定要化驗檢查確診, 及時醫治。
關節疼痛、腫脹, 伴有高熱、精神萎靡等全身中毒症狀, 應考慮是否是化膿性關節炎或結核性關節炎, 需及早就醫。 可做血培養、關節腔膿液培養、x線攝片等檢查, 協助明確診斷。
(2)治療。 對發生生長痛的幼兒, 應該稍限制活動, 加穿襪套以增加膝部及小腿的保暖,
風濕性及類風濕關節炎為全身系統性疾病。 病情易反復。 如累及重要器官(如心臟、神經系統、腎臟、眼球), 會引起較嚴重的後遺症。 應與醫生緊密配合, 早期注意休息, 堅持較長期的治療, 爭取良好療效。
結核性及化膿性關節炎應在醫生指導下積極應用抗結核及抗生素等藥物控制病原菌。 假如炎症對關節腔已形成破壞性損害, 可留有關節強直、畸形等後遺症。
(3)預防。 如果小兒在一段時間內經常訴說關節痛, 家長應特別重視, 儘早到醫院診治, 防止疾病的變化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