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疾病養生>外科>正文

中醫辨證治療脈管炎

脈管炎是一種以肢體動脈、靜脈發生節段性炎症, 使血管管腔狹窄、閉塞、血栓栓塞的器質性血管病, 病程長多呈緩進性加重, 常致肢體發生缺血或瘀血病損, 甚者肢體潰爛脫落, 是一種殘損率極高的疾病。

一、動脈病損型

患者肢體發涼、怕冷、乏力、進行性肢體萎縮、行走一定距離時小腿或足底沉脹疼痛, 歇息後疼痛可緩解, 再走再出現類似症狀, (即間歇性跛行), 患肢皮膚乾燥, 汗毛分佈稀少, 指趾甲生長慢, 甲厚無光澤, 肢端呈繭殼樣變, 甚則肢端皮膚出現青斑瘀點, 持續疼痛。

二、靜脈病損型

1.遊走性淺靜脈炎或結節性紅斑型

以肢體皮膚(多見於小腿及足部皮膚)呈現條片狀紅腫或結節性團塊狀紅腫, 多呈遊移性反復發作, 伴低熱、肢體沉脹, 並呈緩進性擴散, 可發展為動、靜脈型脈管炎。

2.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型

常見患者股部及下肢腫脹, 膚色紫紺(股青腫), 行走或患肢下垂腫脹加重, 舉肢減輕, 跑步明顯障礙, 自覺肢體沉重或低熱, 可發展為下肢持續瘀腫, 小腿潰瘍經久不愈, 亦可發生血栓漂移至肺栓塞或其它部位動脈栓塞。

三、動脈靜脈混合型

患肢淺靜脈炎遊移性發作, 下垂位遠端瘀腫、紫紺, 患足發冷、麻木、膚色蒼白(多呈花斑樣改變), 多於活動後或舉足位疼痛, 既怕冷又怕熱, 間歇跛行不如動脈病損型重, 肌肉萎縮多不明顯。

此型多由外傷、感染誘發潰瘍, 久經不愈, 殘肢率高。

周圍動脈閉塞性疾病:

脈管炎、動脈硬化閉塞症、大動脈炎、雷諾氏症

發病原因:多與受寒、受濕、受涼、勞累、外傷、房勞過度、氣血虛虧、肝腎受損、煙酒過度、飲食不節等有關。

發病機理:肢體動脈血管痙攣, 收縮, 血流緩慢, 氣血凝滯, 管腔狹窄或閉塞, 致使肢體缺血、淤血性病變。

症狀:因肢體動脈血管狹窄閉塞, 小血管痙攣, 血運不暢, 供血不足, 手或腳冰冷, 怕冷, 麻木, 蒼白或青紫, 疼痛, 手、足脈減弱或消失, 肌肉萎縮, 走路跛行。 後期枯萎壞死, 夜間痛劇, 遇冷加重。

治療原則: 分期分型治療

虛寒型:溫經散寒, 活血化瘀, 補氣養血。 內服破栓複脈湯、脈管炎膠囊、壞疽外敷生肌止痛膏。

熱毒型:清熱解毒,

破栓逐瘀。 內服破栓一號、破栓二號、脈管炎膠囊、壞疽外敷生肌止痛膏。

肢體靜脈性疾病:

深靜脈血栓形成、血栓性深靜脈炎、血栓性淺靜脈炎、靜脈炎瘀血性潰瘍、靜脈曲張靜脈炎

發病原因:受寒、受涼、受濕、勞累、長期站立、手術制動、長期臥床、婦女產後、外傷、輸液藥物刺激等。

深靜脈血栓形成, 發病機理:氣血虛弱, 寒濕凝滯, 血流緩慢, 脈道瘀阻栓塞, 大多栓塞股總靜脈、髂靜脈, 發病急, 腿腫脹, 嚴重的涉及整個肢體, 栓子容易脫落造成肺栓塞, 危及生命。

血栓性深、淺靜脈炎、靜脈淤血性潰瘍, 發病機理:濕熱下注, 寒濕阻滯, 瘀毒化熱, 致使血運不暢, 脈道阻塞, 瘀毒聚集, 皮膚發黑生瘡, 潰瘍。

症狀:肢體腫脹, 增粗, 按凹陷, 條索硬塊,

發熱, 發沉, 發脹, 皮膚紅紫, 發黑, 粗糙, 繼發濕疹皮炎發癢 , 嚴重時破潰流膿水, 久不收口。

治療原則:清毒利濕, 活血化瘀, 內服通脈一號, 潰瘍敷生肌止痛膏, 急性發作疼痛, 腫塊, 外敷靜脈三黃液, 消腫止痛。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