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狀紅斑狼瘡屬結締組織病, 與自身免疫有關。 多見於中年男女, 好發於暴露部位如頭皮、面、胸前等。 其診斷要點如下:
病史:慢性病程, 經常在日光照射強烈的季節發病。
皮損特點:初發為小丘疹, 漸擴大呈浸潤性紅斑, 表面有黏著性鱗屑, 剝下鱗屑見毛囊角栓形成的小棘。 慢性皮損中央萎縮性瘢痕, 伴有毛細血管擴張、色素沉著和色素減退。
好發部位:多見於顴、頰、鼻、外耳、手背等曝光部位。 顴部和鼻樑部皮損可連續連接成蝶形。 少數病例皮損泛發時, 稱為播散性紅斑狼瘡。 黏膜受累以下唇為主, 為灰白色糜爛或淺潰瘍,
全身症狀:一般無全身症狀, 少數可有低熱、乏力、關節酸痛。
實驗室檢查:一般無明顯異常, 可有ESR增快, WBC減少, 丙種球蛋白升高, RF;少數患者ANA, 但滴度較低。
組織病理:角化過度, 毛囊角栓, 表皮萎縮, 基底細胞液化變性, 真皮血管及附屬器周圍淋巴細胞呈塊狀浸潤。 真皮淺層水腫, 血管擴張, 少量紅細胞外溢。
免疫病理:皮損處直接免疫螢光檢查, 示表皮真皮交界處有IgG、IgM及C3沉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