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為您介紹急性糜爛性胃炎病因及概述。
概述
急性糜爛性胃炎又稱出血糜爛性胃炎、出血性胃炎、急性胃潰瘍、應激性潰瘍等, 近年來統稱為急性胃粘膜病變。
病因
本病的病因和發病原理尚未完全闡明。 一般認為可能由於各種外源性或內源性致病因素引起粘膜血流減少或正常粘膜防禦機制的破壞加上胃酸和胃蛋白酶對胃粘膜的損傷作用有關:
(一)外源性因素某些藥物如非甾體類消炎藥阿司匹林、保泰松、吲哚美辛、腎上腺皮質類固醇、某些抗生素、酒精等, 均可損傷胃的粘膜屏障, 導致粘膜通透性增加,
腎上腺皮質類固醇可使鹽酸和胃蛋白酶的分泌增加, 胃粘液分泌減少、胃粘膜上皮細胞的更新速度減慢而導致本病。
(二)內源性因素包括嚴重感染、嚴重創傷、顱內高壓、嚴重灼傷、大手術、休克、過度緊張勞累等。
在應激狀態下, 可興奮交感神經及迷走神經, 前者使胃粘膜血管痙攣收縮, 血流量減少, 後者則使粘膜下動靜脈短路開放, 促使粘膜缺血缺氧加重、導致胃粘膜上皮損害, 發生糜爛和出血。
嚴重休克可致5-羥色胺及組胺等釋放, 前者刺激胃壁細胞釋放溶酶體, 直接損害胃粘膜, 後者則增加胃蛋白酶及胃酸的分泌而損害胃粘膜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