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疾病養生>兒科>正文

孩子的“破壞性”行為該保護嗎

前來諮詢的是一位年輕的母親, 她一開口就非常激動:“我的孩子太可氣了, 剛剛兩歲, 應該說總體是很討人喜歡的, 就是有一樣太氣人了——只要是新奇一點的東西到他手上, 一會兒功夫准給鼓搗壞了。 唉, 不知讓他破壞了多少好玩具!為這, 罵過孩子好幾次了, 也不管用。 這不, 最近他爸爸出差, 回來時給寶貝兒子買來一輛玩具汽車。 孩子倒是真喜歡, 小汽車到了手上, 著迷般地玩個沒完。 可一會兒的功夫就把小汽車給鼓搗壞了, 小汽車被拆成了好幾塊, 輪子也掉了。 這可是花了不少錢買的, 多叫人心疼啊。
”說到這裡, 女士搖了搖頭, 歎了口氣, “真拿他沒辦法。 您說, 這孩子怎麼這麼愛搞破壞?怎麼這麼可氣?”

聽到這裡, 我不由地開懷笑了:“這不是‘可氣’, 是‘可喜’呀!”

“您不是開玩笑吧?”年輕的母親有點困惑了。

孩子破壞玩具的情形的確令不少年輕的父母們感到迷惑:這孩子怎麼這樣壞?怎麼這麼能破壞東西?也許他們忘了自己小時候也曾經有過類似的“破壞性”行為。

從心理學角度看, 孩子的這種“破壞性”行為, 是由好奇心引起的一種探索性行為, 是創造欲望引發的一種創造性行為。 我們知道, 孩子長到一兩歲, 隨著肢體的發育, 活動能力逐漸增強, 他們認識事物的積極性也相應地提高。 他們對世界的認識, 已經不再滿足於以前的用眼看,

還要用雙手去觸摸、用身體去試探;他們已經不再滿足於對事物表面的認識, 還要求深入到事物的內部, 去探究事物內部的秘密。 這個階段孩子的探索性和創造性行為, 有一種執著性和堅韌性, 有一種“打破沙鍋問到底”的精神, 不把自己所探求的東西弄明白是決不甘休的。 同時, 這時期的孩子, 既沒有是非觀念, 也沒有道德觀念, 更沒有價值觀念。 他們不知道什麼叫好東西和壞東西, 不知道什麼叫值錢的東西和不值錢的東西, 他們只是被求知的欲望所驅使。 於是, 許多好東西被他們親手“破壞”了, 他們的這種探索性和創造性行為也似乎成了一種“破壞性”行為。

“孩子拆汽車還有這麼多道理, 真沒想到。 這麼說不能簡單地反對孩子破壞東西了?”女士有所領悟。

“是的, 做父母的對這一時期孩子的破壞性行為不應一概否定, 而應給予正確引導。 ”我肯定地說。

對於孩子的這種“破壞性”行為, 父母應從兩方面著手引導。

首先是要正確認識這個階段孩子的某些“破壞性”行為。 父母要看到其背後表現出來的是孩子正常的心理特點, 是孩子正常的發育現象, 是孩子的一種積極的探索性和可貴的創造性。

其次是在行為上保護孩子的這種“破壞性”行為。 父母不能隨意訓斥或打罵孩子, 更不能不准孩子摸這摸那, 相反應該鼓勵孩子積極認識新事物。 必要時還應給孩子創造一定的探索環境, 讓他拆卸一些東西, 以幫助孩子滿足探索事物、認識事物的欲望,

以保護孩子積極的探索性和可貴的創造性。 例如, 當孩子要拆卸玩具汽車時, 父母就可以幫助他拆卸, 拆卸以後, 再幫助他安裝起來。 這樣, 既滿足了孩子的好奇心, 又使他認識了玩具汽車的構造, 培養了孩子的觀察力和動手操作能力, 同時, 也培養了孩子的探索精神和創造精神, 這對孩子一生的發展有不可估量的意義。 事實上, 確有一些在某一領域很有成就的人, 就是從小時候的“破壞性”行為起步的。

當然, 孩子有時是因為生氣, 使性子、發脾氣, 故意把東西弄壞。 對這種破壞性行為, 父母要堅決制止, 並且應該弄清孩子不高興的原因, 有針對性地加以教育引導。

“看來, 教育孩子真要做個有心人。 ”女士深有感觸地說,

“對孩子某些‘破壞性’行為, 確實要給予保護和肯定, 以培養孩子的探索性和創造性。 謝謝您的指教。 ”

“能有這樣的態度, 你們的孩子就會是幸運的。 ”我讚歎地說, “願你們的孩子永遠保持積極的探索性和創造性!”

(以上內容僅授權家庭醫生線上獨家使用, 未經許可請勿轉載。 )

家庭醫生線上專稿, 轉載請注明家庭醫生線上;媒體合作請聯繫:020-37617238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