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胃潰瘍分為兩類:一類是應激性潰瘍,
主要在嬰幼兒中容易發生,
三歲小兒的胃潰瘍主要是應激性潰瘍。
另一類為原發性潰瘍,
大多為慢性,
以十二指腸潰瘍為多見,
好發于學齡兒童。
不同年齡,
臨床表現各異
小兒胃潰瘍發生在不同的年齡,
臨床表現不一樣。
嬰幼兒(2個月~3歲)主要表現為突然嘔血、黑便、穿孔性腹膜炎,
以應激性潰瘍多;也可表現為厭食、反復嘔吐、體重增長緩慢、貧血等慢性潰瘍症狀。
學齡前期兒童(3~6歲)主要症狀為臍周不規則疼痛,
進食後腹痛加重,
伴有噁心、嘔吐、食欲不振等症狀。
胃潰瘍預防:預防胃潰瘍 始於龍井茶
十二指腸潰瘍多為空腹疼痛, 餐後3~4小時發生, 不少患兒夜間痛醒, 由於進食可緩解疼痛, 故有的患兒常喜歡增加進食以減少發作。 有些患兒還可出現噯氣、泛酸、便秘等, 也有突發嘔血、黑糞、昏厥甚至休克等表現。
此外, 對有以下表現的患兒, 家長應提高警惕, 帶孩子到醫院作進一步檢查:①反復發作性腹痛, 驅蟲後仍然腹痛;②反復出現進食後嘔吐, 長期食欲不振, 有不良飲食習慣;③不明原因貧血, 大便隱血陽性;④突然出現頭暈、嘔血、黑便甚至休克;⑤有胃腸道症狀且有潰瘍病家族史;⑥在有嚴重感染、燒傷、顱腦疾病等應用腎上腺皮質激素或非甾體類抗炎藥時,
預防有道, 綜合措施顯身手
小兒胃潰瘍會影響兒童的身心健康, 嚴重時甚至危及患兒的生命。 因此, 預防小兒胃潰瘍十分重要, 可以從以下幾點著手。
* 防止交叉感染。 幽門螺桿菌傳染性較強, 有家庭聚集特徵, 應注意把好“進口”關, 防止幽門螺桿菌入侵。 日常飲食家庭成員中有胃病的要明確是否感染幽門螺桿菌, 若有感染, 最好實行分餐制, 避免交叉感染。
* 生活規律。 按時休息, 睡眠充足, 避免過度疲勞。 對學齡期兒童, 家長應幫助其合理安排學習時間,
* 合理飲食。 按時用餐, 飲食有節制, 不過饑、過飽。 少食生冷食物, 尤其是冷飲, 因冷飲對胃壁的不良刺激可以引起血管收縮, 產生痙攣。 小兒食油煎食物要細嚼慢嚥, 因為油煎食物特別堅硬, 食入後不宜消化。 少食過酸、過辣食物。 少食草酸含量高的食物, 如竹筍、茭白、草頭等。 不吃水泡飯和辛辣調味品, 不喝濃茶、咖啡。
* 加強體育鍛煉。 積極參加體育活動, 以利於改善胃腸道的血液迴圈, 增強身體素質和適應生活變化的能力, 減少發病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