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疾病養生>常見疾病>正文

專家解析:狼瘡性腎炎

【病理】

WHO將狼瘡腎炎分型如下:

①正常或輕微病變型(Ⅰ型):光鏡下正常或輕微病變, 免疫螢光和電鏡檢查系膜有異常;

②系膜病變型(Ⅱ型):輕至中度彌漫性系膜細胞增生, 免疫螢光見系膜有免疫球蛋白(Ig)和補體沉積, 電鏡見電子緻密物;

③局灶增殖型(Ⅲ型):在彌漫性系膜細胞增多的基礎上, 少數腎小球有節段性細胞增生, 常伴有纖維素樣壞死, 免疫螢光見系膜和毛細血管壁有Ig和補體, 電鏡見系膜和內皮下有電子緻密物;

④彌漫增殖型(Ⅳ型):多數腎小球系膜和內皮細胞彌漫性增生, 同時可有膜增生性病變、新月體形成、“鐵絲圈”病損(內皮下沉積物)和蘇木紫小體。

免疫螢光見毛細血管壁及系膜有廣泛Ig和補體沉積;

⑤膜性病變型(Ⅴ型):基底膜增厚, 免疫螢光見基底膜周圍有Ig和補體沉積;

⑥腎小球硬化型(Ⅵ型):晚期病變。

此外, 腎小管間質常有炎症、壞死和纖維化病變, 免疫螢光可見Ig和補體沉積。

【病因和發病機制】

迴圈中抗dsDNA等抗體與相應抗原結合成免疫複合物合, 沉積於腎小球;或者迴圈中dsDNA等抗原, 先與腎小球基底膜結合, 再與迴圈中相應抗體結合, 形成原位免疫複合物。 兩者均能引起炎症反應, 在炎症細胞、炎症介質等參與下發生LN。 晚近研究提示, 由DNA和組蛋白組成的核小體是最主要的抗原。

【實驗室和其他檢查】

詳見SLE章。 尿常規檢查很重要, 尿蛋白和紅細胞的增減與LN活動和緩解密切相關。

腎活檢對診斷、治療和估計預後均有價值。 腎組織示活動性病變為主, 而慢性病變較少者, 常對免疫抑制治療反應好, 預後也較好;反之, 治療反應差, 預後也較差。 腎組織活動性病變為:①細胞增生;②細胞浸潤;③纖維素樣壞死, 核破裂;④細胞性新月體;⑤透明血栓, 白金耳;⑥腎小管間質單核細胞浸潤。 慢性病變為:①腎小球硬化;②纖維性新月體;③間質纖維化;④腎小管萎縮。

【診斷和鑒別診斷】

在確診為SLE的基礎上, 如有持續性蛋白尿>0。 5g/d或多次尿蛋白≥3+, 或(和)細胞管型尿(可為紅細胞、血紅蛋白、顆粒或混合性管型), 則可診斷為LN。 LN易誤診為原發性腎小球病, 多次作抗核抗體、抗dsDNA抗體等檢查, 可鑒別。

【臨床表現】

腎外表現詳見SLE章。

累及腎時, 最初出現尿異常, 隨病程發展, 出現大量蛋白尿和血尿、各種管型尿、氮質血症、腎性高血壓等, 晚期發生尿毒癥。 臨床可表現為慢性腎炎型、腎病綜合征型, 偶可為急性腎炎型。

【治療】

尿蛋白或(和)尿紅細胞增加、進展較快的氮質血症、腎病綜合征、特別是急進性腎炎型, 是給予積極治療的適應證。 但固定不變的蛋白尿, 或固定不變的氮質血症, 而尿沉渣或腎活檢沒有活動性腎炎的證據者, 則不宜治療過度。

一、蛋白尿或(和)血尿而無高血壓、氮質血症者

可每日服潑尼松15mg, 此劑量危險性不大, 卻有抑制腎病變惡化的作用。

二、急進性腎炎型

較少見, 腎活檢常是彌漫增生性腎小球腎炎或(和)有>50%的新月體形成。 短期內會發生急性緊衰竭,

早期診斷和治療是取得較好預後的關鍵。 應及早使用甲潑尼龍衝擊治療:15mg/kg, 每日靜脈滴注1次, 3天為一療程, 必要時2周後可重複1次, 一般不超過3療程。 在衝擊後, 即接著用常規激素療程。 此外, 應同時給予CTX衝擊療法。 可考慮血漿置換療法。

三、腎病綜合征型

多為彌漫增殖型LN, 應使用激素常規療程。 加上環磷醯胺(CTX)衝擊療法, 不但能有較好的療效, 減少腎衰竭的發生, 而且能減少激素的用量。 潑尼松每日1mg/kg, 共8周。 此後每週減量5mg, 直至0。 5mg/kg時, 可按病情酌用一段時間, 才繼續緩慢減量, 直至每日7。 5mg。 CTX衝擊療法:在病情嚴重者, 每2周1次, 每次16~20mg/kg靜滴, 病情減輕後改為每月1次, 累計總劑量為150mg/kg。 以後每3個月1次, 直至病情穩定1年後才停用。 近年有些學者主張CTX衝擊6~8次後,

改為口服硫唑嘌呤每日2mg/kg。 硫唑嘌呤不良反應少, 但對急性或嚴重性LN的療效不及CTX。 對大劑量激素及CTX治療無效或不能耐受者, 可用環孢素或MMF, 常與小劑量潑尼松聯合應用。 在上述治療的基礎上, 配合以中醫辯證論治, 可望取得更好的療效。 近期有報導造血幹細胞移植療效頗佳, 唯仍需更多的臨床驗證及遠期效果的觀察。

【預後】

LN經治療後雖能緩解, 但易復發, 且有逐漸加重的趨勢。 LN是SLE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總之, 改善LN預後的關鍵是早期診斷和相應的治療。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