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疾病養生>兒科>正文

什麼是小兒川崎病 給孩子身體帶來的五大傷害

川崎病是我們生活中一種比較常見的罕見病, 在1967年首次被日本川崎富作醫生報導出來的, 並且用他的名字命名了這一疾病, 但是, 川崎病到底是一種什麼樣的疾病, 本文接下來就為大家進行詳細的分析。

什麼是小兒川崎病?川崎病又稱皮膚粘膜淋巴結綜合征, 發生於4歲以下, 是發疹性熱病, 伴有眼結膜充血, 頸淋巴結腫, 四肢末端硬性紅腫, 疼痛, 指端暴皮, 口唇紅充血乾裂, 口腔粘膜炎症, 發燒38-40度之間, 本症在發燒3-4天手腳背部變硬, 類似水腫, 皮膚發亮, 手腳心和掌心發紅, 同時有全身紅色炎症微疹,

似麻疹瘙癢, 瘙癢皮疹不形成水瘡, 眼分泌增多, 口唇乾裂充血, 口腔內粘膜及舌苔紅色, 兩頸部淋巴結腫大, 有壓痛, 同時有心血管的病變表現, 心區疼痛, 胸悶, 乏力, 發紺, 少見的有大關節的腫痛, 熱驚厥, 腸麻痹腸充血, 黃疸等。

x線檢查有的病人可見心臟擴大, 異常心電圖, 超聲心動有的病人有冠狀動脈病, 心包積液, 厲害增大。 本病病因迄今未明, 可能與感染及宿主特異性免疫反應有關, 臨床表現與全身性血管炎的病理改變, 進食密切相關, 在急性期1-2周微血管炎小血管炎及全心臟炎 , 亞急性期3-4周可引起冠狀動脈病, 恢復期5周以後, 部分病人冠狀動脈可狹窄, 鈣化, 或再疏通而致缺血性心臟病, 其死亡原因是心肌炎, 心力衰竭,

冠狀動脈破裂, 缺血性心肌病。

當病程進入恢復期後, 發燒皮疹均消退, 但決定本病預後因素是心血管, 尤其冠狀動脈受累後進展, 冠狀動脈瘤是嚴重危險合併病, 經治療後大約一半的病人冠狀動脈可自行消退, 10-20%的病人有冠狀動脈病經1-2年後可消退, 有3%的病人可致冠狀動脈狹窄而引起缺性心肌病, 因血小板值高要用抗凝治療, 致血小板正常值。

川崎病是一種十分嚴重的疾病, 其引發的併發症比較多, 常見的併發症有以下幾種:

1、冠狀動脈病變:提示一過性冠狀動脈擴張占46%, 冠狀動脈瘤占21%。 應用二維超聲心動圖檢查發現冠狀動脈擴張在發病第3天即可出現, 多數於3~6月內消退。 發病第6天即可測得冠狀動脈瘤, 第2~3周檢出率最高,

第4周之後很少出現新的病變。 冠狀動脈瘤的發生率為15~30%, 臨床心肌炎的存在並不預示冠狀動脈受累。

2、膽囊積液:多出現於亞急性期, 可發生嚴重腹痛, 腹脹及黃疸。 在右上腹可摸到腫塊, 腹部超聲檢查可以證實。 大多自然痊癒, 偶可併發麻痹性腸梗阻或腸道出血。

3、關節炎或關節痛:發生於急性期或亞急性期, 大小關節均可受累, 約見於20%病例, 隨病情好轉而痊癒。

4、神經系統改變:急性期包括無菌性腦脊髓膜炎、面神經麻痹、聽力喪失、急性腦病和高熱驚厥等, 是由於血管炎引起, 臨床多見, 恢復較快, 預後良好。 其中無菌性腦脊髓膜炎最常見, 發生率約25%。 多發生于病初2周內。 部分患兒顱壓增高, 表現前囪隆起。 少數患兒頸項強直,

可有嗜睡、雙眼凝視、昏迷等意識障礙。

川崎病在我們的生活中是一種比較常見的兒童疾病, 一般來說一年四季都可以發病, 但是每年的四五月份和十一月到次年的一月發病率最高, 在孩子患上川崎病後, 家長可採取以下方法進行治療:

多數情況下本病為自限性疾病。 急性發熱期可用阿司匹林80~150mg/kg, 分4次口服;按血藥濃度20~25mg/dl調整劑量。 發熱期過後可減少劑量5~10mg/kg, 每日一次;阿司匹林能減緩冠狀動脈瘤發生和防止血栓形成。 治療中應經常進行心電圖檢查和二維超聲心動圖追蹤, 必要可做冠狀動脈造影。 阿司匹林療程根據臨床病程而定, 一般宜服數月;如有冠狀動脈瘤發生, 則治療應持續至冠狀動脈瘤消退。

有發生冠狀動脈瘤的高危病人,

在應用阿司匹林的同時, 尚可予γ-球蛋白每日40mg/kg, 連續5日。 與單用阿司匹林相比, γ-球蛋白能顯著減輕冠狀動脈病變。

對腎上腺皮激素的應用尚有爭議。 有人認它能促進動脈瘤形成;但也有報導在發病早期應用衝擊量糖皮質激素能防止冠狀動脈瘤發生。

少數冠狀動脈瘤較大而不能退縮者需作冠狀動脈旁路手術。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