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受到驚嚇怎麼辦?一般不需要特殊治療, 但反復發作、次數較多者, 可在醫師指導下服用鎮靜劑, 以控制夜驚發作。 在檢查無疾病的情況下不必擔心, 隨著年齡增長, 這些現象就會慢慢減少。 誘因解除後即能自愈。
1、寶寶一受到驚嚇, 媽媽應該多拍拍他, 摸摸他, 小孩需要時時示以親昵。 媽媽應該要和他多作肢體交流, 讓他知道你是在保護它, 輕輕地拍他, 以你的身體為軸左右搖晃他。
2、寶寶一受到驚嚇, 媽媽應該多用它的語言跟他交流, 雖然他還聽不懂。 媽可以跟寶寶說說話, 比如說, 寶寶不要怕, 媽媽在這裡什麼的。
3、新生嬰兒有肌膚之渴, 喜歡被人撫摩, 大人可以隔著衣服給寶寶做嬰兒按摩操, 增強寶寶的安全感。 寶寶一受到驚嚇, 媽媽立刻用輕柔的聲音安慰寶寶, 同時進行肌膚的觸摸, 如用手順著寶寶頭髮輕撫或者輕拍背部。 親人的聲音和肢體接觸能很快讓寶寶得到安全感, 最大程度地起到安撫作用。
4、換一個奇怪的姿勢抱寶寶。 如讓寶寶臉朝下趴在你的手臂上, 用你的手掌托起他的臉;也可以左手輕輕地晃蕩, 右手輕輕撫摸寶寶的背。 視野掉了個頭, 寶寶會感覺奇怪。
5、寶寶如果缺鈣也會導致易驚, 這種情形下就必須根據微量元素測試, 科學合理地補鈣。
6、如果寶寶睡覺易驚, 可以在寶寶入睡前放一點舒緩的音樂,
寶寶受到驚嚇的症狀 受驚嚇後, 大多數小兒表現為精神萎靡不振、不思飲食;有的夜睡不安、失眠多夢或陣陣囈語。 有的尖聲哭鬧、驟犯驟止。 嬰兒受驚嚇後, 大多表現為不吮乳、嗜睡或哭鬧不安。 年齡較大的兒童甚至可出現幻視、幻聽症狀。
待寶寶的神經系統發育成熟、對外界一般性的刺激逐漸適應之後, 就不會這麼敏感, 驚嚇反射即會慢慢減緩或消失, 此時約是寶寶三四個月左右。
所以從醫學的角度來看, “收驚”對寶寶並無實際的理論基礎及效果, 然而確是可安安長輩的心, 而且一般的“收驚”步驟對寶寶也無直接的害處,
新生兒的“驚嚇反射”出現以下症狀父母應特別警覺:
(1)六個月以上的寶寶若仍有明顯的驚嚇反射, 可能是大腦的神經系統有問題。
(2)驚嚇反射若非左右對稱, 如一雙手臂沒有反應, 可能是那雙手有問題, 出生寶寶最常見者為“臂神經叢受傷”, 或是鎖骨骨折。
(3)驚嚇反射應為暫時性的, 約數秒鐘即會消失, 若有持續的全身震顫不止, 則非正常現象。
至於大便顏色(綠色)可能也與驚嚇有關係。 膽汁的顏色為黃綠色, 正常糞便即帶膽汁而呈黃色, 當膽汁增加後則可使綠色加強。 所謂“嚇破膽”或是因膽囊受驚收縮, 使排出的膽汁突然增加而將腸道中的糞便染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