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生, 你說我該怎麼辦?孩子現在和我是無話可說。 每當我說他, 他就會反駁我‘煩、無聊、什麼也不懂’, 或者乾脆進房間把門一關。 可是他和同學, 卻有說不完的話, 通電話一次能講一個多小時, 發短信能發到淩晨。 可為什麼他就不能把我當成朋友一樣, 聽我說說話, 和我談談心?”
在青少年心理門診, 見到的大部分家長都會問到這個問題。 孩子到了12-13歲, 特別是升到初中後, 進入了青春發育期, 這時, 他們與家長的關係、溝通也降到了一個最低點。 對他們而言, 家, 是一個名義上的家, 管吃、管住;父母, 是一個稱謂,
曾幾何時, 孩子是那麼的粘人, 整天都圍著你, 問東問西, 讓你難得有片刻的安靜。 現在, 為何來了個180度的大轉彎?
其實。 隨著孩子長大, 孩子與父母的關係產生了變化是正常現象。 當然, 出現這種極端過度的關係, 也是有它的原因。 最常見的原因有3種:1、孩子從兒童期進入青春發育期, 除了身體生理上的變化, 還有心理上的變化。 他們渴望獨立, 希望能以“大人”的身份存在。 為表現出自己不再是小孩, 他們開始拒絕接受家長的觀點、意見, 並且通過否定長輩的各種言行、觀點, 來顯示出自己的與眾不同。 因此在與家長溝通過程中,
其實, 只要你願意, 每個家長都可以成為孩子無所不談的朋友。 與孩子良好的交流、溝通, 要從小開始。 當他(她)還很弱小的時候, 處處需要依賴你, 你的善於聆聽, 會讓孩子倍感安全和信任。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 無論是喜、怒、哀、樂, 他第一個想到要傾訴、要分享的人, 一定會是你。 而一個疏于與孩子溝通的家長, 同樣也不會被列在孩子的知己名單上。 因此, 要成為孩子無話不說的朋友, 首先要從小開始聆聽他的聲音。
看著孩子長大, 父母心裡別提多高興。 但其實不少家長潛意識中,
不同的年代, 有不同的流行元素、不同的生活方式。 孩子與父母畢竟是兩代人, 在觀點、言行、對事物態度上難以達到一致也是很正常的。 作為家長, 應尊重孩子的選擇, 允許他們有自己的生活方式、態度, 而不能規定孩子必須要遵循父母的生活方式和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