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睛也許是心靈的視窗, 但嘴巴可以更全面地反映人體的健康狀況。 牙齦、牙齒和舌頭能夠反映糖尿病、癌症、妊娠、免疫系統紊亂、荷爾蒙分泌失調、藥物濫用等問題的某些最早期症狀, 而且有時這種反應遠早于患者自己的意識。
1、牙醫能檢查艾滋
美國心臟協會、美國醫學會和美國矯形外科協會均呼籲接受過全關節置換術的患者在往後每次看牙醫時, 應提前一個小時服用一粒抗生素, 以降低術後感染風險。
一些牙醫表示, 他們還需要隨時瞭解患者服藥的最新情況。 例如, 抗凝劑可導致口腔大出血,
降壓藥、鈣通道阻滯劑和一些消炎藥可導致牙齦嚴重潰瘍。 抗抑鬱症、化學療法等治療用藥可導致口幹, 導致平時可以保護牙齒的唾液分泌減少, 從而可能發生大面積蛀牙。 在這種情況下, 可以通過添加氟化物降低因口幹而引發蛀牙的風險。
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建議牙醫提供愛滋病毒(HIV)檢測, 因為感染愛滋病毒的某些初期徵兆就出現在口腔內, 包括真菌感染和口腔病損。 牙醫只需用棉簽對口腔進行拭抹取樣, 送檢後, 20分鐘即可得到愛滋病毒檢測結果。
2、淡黃色牙齒才最健康
專家建議, 除了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和定期到醫院進行口腔檢查之外,
市場上有很多的牙膏廣告, 有主打美白效果的, 也有針對抗過敏和清熱去火等功效的, 有調查顯示90%的人主要是根據廣告選牙膏。 專家認為, 這是一個嚴重的誤區。 醫學上認為淡黃色的牙齒才是健康的, 過分追求美白是心理作用, 反而會犧牲牙齒健康。
3、牙周病致心臟病
此外, 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 牙周病與心血管疾病之間也存在著必然的聯繫。 牙齦發炎會導致C-反應蛋白增多, 而C-反應蛋白偏高被認為是心臟病的一個致病因素。
紐約大學牙醫學院齲病學與綜合護理系主任馬克·沃爾夫表示, 研究人員已經發現,
口腔中的細菌可能通過血液迴圈去到人體各處, 引發疾病, 這正是為何醫生會建議考慮接受非急性外科手術的患者先把需要處理的口腔問題解決掉。
美國心臟協會已經不再建議罹患二尖瓣脫垂(心臟瓣膜在心室收縮期無法正常閉合)的病人在口腔疾病未治癒前定期服用抗生素, 因為現在的看法是, 在定期洗牙、日常刷牙甚至咀嚼食物的過程中, 口腔細菌隨時可能進入人體的血液循環系統。
4、牙周病是“隱形殺手”
據專家介紹, 大量的實證研究已經證實, 牙周炎可以影響心臟、肺臟、腎臟等重要臟器的功能。 對孕婦而言,
不良的生活習慣是導致成年人染上牙周疾患的罪魁禍首。
專家指出, 吸煙、酗酒、精神緊張、無規律作息、以及不正確的口腔護理習慣都可能惹“病”上身。 但很多人對此不為意, 直到病變侵入牙周纖維, 導致發炎、化膿, 牙齒鬆動甚至脫落時才重視。 為此, 專家提醒必須對牙周病的危害足夠的重視。
專家介紹, 引起牙周病的主要因素是牙菌斑和牙石, 僅靠漱口和草率的刷牙是不能徹底清除的, 必須通過洗牙去除。 一般一年到一年半洗一次牙;刷牙習慣不太好, 容易長牙石的人群則半年洗一次。
很多朋友喜歡喝各種各樣的飲料, 其中碳酸飲料對牙齒的傷害是很大的, 長期大量的飲用碳酸類的飲料可能會導致牙齒大面積的腐蝕, 尤其是小孩子要特別特別的注意。 少喝或者不喝碳酸類飲料, 喝完立即漱口都是防止碳酸類飲料侵害牙齒的必要措施。
5、琺瑯質與癌症
《華爾街日報》報導, 修復科牙醫喬治·基沃維茨說, 在32年執業生涯中, 他曾根據患者上前齒內表面琺瑯質受腐蝕的情況, 診斷出七例癌症和多個貪食症病例, 還發現過甲基苯丙胺成癮症狀, 他說, “甲基苯丙胺成癮症, 我們稱之為‘冰毒嘴’, (嗑藥成癮的人)牙齒外層會出現一種特有的腐蝕症狀。 ”
他補充道, 有些非常特別的牙疾源於控制不良的糖尿病。 “牙齦與牙齒交接的地方看起來白亮白亮的,易出血,齒根鬆動,而且滿口都是如此。”
據估計,約有600萬美國人患有糖尿病卻不自知。多項研究表明,牙醫可起到預警作用。
專家表示,牙齦問題和高血糖不僅源自相同的生活習慣,兩者之間還會相互加重病情。牙齦感染發炎後,糖尿病患者會更難控制自身的血糖水準,而高血糖會加重蛀牙和牙齦問題,引發更多炎症。
“牙齦與牙齒交接的地方看起來白亮白亮的,易出血,齒根鬆動,而且滿口都是如此。”
據估計,約有600萬美國人患有糖尿病卻不自知。多項研究表明,牙醫可起到預警作用。
專家表示,牙齦問題和高血糖不僅源自相同的生活習慣,兩者之間還會相互加重病情。牙齦感染發炎後,糖尿病患者會更難控制自身的血糖水準,而高血糖會加重蛀牙和牙齦問題,引發更多炎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