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閱讀: 注意!6個信號告訴你寶寶患腫瘤
香港富商李嘉誠在出席給香港理工大學捐贈一億港元的儀式上講到, 在他經商的經歷中, 有助於他面對各種錯綜複雜的問題, 對他的成功起著很大作用的是“情商”。 國內一些優秀企業老總在回答“當代大學畢業生最缺乏什麼時”, 他們的答案驚人的一致:情商太低!
那麼情商為什麼有這麼大的作用?情商包含著哪些因素?我們如何培養一個高情商的孩子呢?
情商一詞是由美國哈佛大學丹尼爾·戈爾曼博士1995年在其《情感智商》一書中首先提出來的。 它包含五個方面的內容:即認識自身情緒的能力、管理自身情緒的能力、承受挫折的能力、理解他人情緒的能力和人際關係管理的能力。
認識自身情緒的能力
情緒是什麼呢?情緒就是指人的喜、怒、哀、樂等心理表現。 認識自身的情緒就要引導孩子準確地感知、理解自己的喜、怒、哀、樂。
一些家長不理解孩子情緒發展的複雜性, 他們希望孩子總是開心地微笑。 孩子一哭鬧, 他們就會近乎神經質地想盡一切辦法去解決。 其實, 這樣孩子就失去了體驗更豐富的情緒的機會。 研究者通常認為痛苦、快樂、興趣、驚奇、厭惡、憤怒、懼怕、悲傷等8種基本情緒是人類嬰兒從種族進化中獲得的, 也就是與生俱來的, 所以我們有必要讓孩子儘早體驗並豐富這些情緒。
這一切體驗的目的就是要讓孩子熟悉和體驗各種情緒, 特別是那些負面情緒。
清明祭掃, 帶上孩子, 就是要讓孩子在親人的引導下去體驗悲傷。 參加悼念活動的孩子, 會被現場的氣氛深深震撼, 他們能夠看到親人的悲傷、同時又能看到親人之間怎樣相互安慰著從悲傷中走出來。 經過這樣的體驗, 孩子就會逐漸明白風風雨雨、悲歡離合是人生的一部分。
打碎東西是孩子經常出的差錯, 小孩子不小心把自己最喜歡用的小花碗打碎了, 他會哭的。 溺愛孩子的家長會馬上跑過去把孩子抱起來, 然後使勁跺腳, 並說是這個可惡的“地面”把孩子給絆倒了, 孩子也會伸出小手去拍打地面, 在拍打地面的遊戲中孩子笑了, 也就把打碎小花碗的事情忘了。 打碎小花碗後, 孩子哭一方面是因為打碎碗會給他一點兒驚嚇, 一方面是裡面的肉掉到了地上他會遺憾, 再者是他喜歡的小花碗不能用了, 他會有些傷心。 在一個小小的失誤中孩子能體驗到三種負面情緒, 這是一個很好的訓練機會。
孩子摔倒了, 理智的家長沒有必要馬上做出反應, 讓孩子在地上趴一會兒、哭一會兒不會傷害到他的, 家長反應越快孩子的驚嚇感就越強, 如果家長只是笑一笑喊他一聲“寶寶沒事, 自己站起來”, 孩子的驚嚇就會很快消失, 他會從母親平靜的聲音裡聽出來, 這件事沒有什麼了不起的。 至於打碎的小花碗, 你也不要直接就當著孩子的面把它掃進垃圾桶, 你要慢慢把碎片撿起來,
${FDPageBreak}
推薦閱讀:9種危害寶貝健康的居家“毒”品
管理情緒的能力
管理情緒的能力也就是通常說的要讓孩子做情緒的主人。 管理情緒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 一是能夠充分地表達自己的情緒, 不壓制情緒。 第二方面是要善於克制自己的情緒, 要善於把握表達情緒的分寸。
這裡以孩子對於憤怒情緒的表達為例來說明。 一些家長在批評、懲罰孩子的時候, 不允許孩子辯解,不允許孩子哭泣,甚至連孩子表達出一些不滿情緒都不允許。久而久之,這樣的孩子就會變得或者是逆來順受,或者是壓抑鬱悶,或者是當面唯唯諾諾,背後卻以破壞紀律、破壞東西的極端方式發洩憤怒情緒,這都不利於孩子情商的培養。
恰當的做法是,當批評孩子的時候,允許孩子辯解,讓他講出自己的道理,當孩子受到懲罰的時候,也應該允許他哭泣,也應該允許他不滿、允許他憤怒。無論是家長還是老師都要收起那套師道尊嚴,讓孩子充分表達自己的喜怒哀樂,不壓制他。我們不是希望孩子沒有憤怒,而只是希望教給他如何恰當地表達憤怒。只有在不斷的表達中,孩子才能逐漸學會表達情緒的合理的方式。
沒有經過訓練的動物看到食物就會撲上去,而人卻不一樣。人們的行動是在理智的指揮下進行的,人的理智就是把握和控制情緒的最好的開關。只要我們能夠以極大的包容來教育引導孩子,他們就能夠逐漸學會控制情緒。遇到高興的事不會樂極生悲,遇到悲傷的事不會絕望無助,遇到憤怒的事不會衝動,能夠通過等待、轉移、調節的方式來化解負面情緒。
承受挫折的能力
這一能力是情緒管理的延伸。經常聽到有孩子因成績不理想而自殺,因老師的幾句批評而自我傷害,因家長的誤解而尋短見。更有一些優秀的孩子因為沒有實現自己的理想而精神抑鬱……這些慘痛的教訓都表明,孩子們由於受到過多的呵護,抗挫折能力太差,情商太低,最終害了自己,也斷送了一家人的幸福快樂。
呵護成了害人,事與願違。家長要敢於讓孩子們去磨煉,敢於讓他們去面對失敗,要讓他們在不斷的小失敗中成長起來,培養起足夠承受大失敗的力量。就像一隻在和風細雨中練習飛翔的鳥兒一樣,要鼓勵它迎著風雨前進。被風吹落後,它們應該馬上再去振動翅膀,就這樣在風雨中磨煉,最終去領受暴風雨的洗禮。
理解他人情緒的能力
人生活在世界上,就一定要和人聯繫,只有理解他人的情緒,才能真正實現“知己知彼”。一個孩子首先要學會的是觀察父母情緒的變化。所以媽媽一定要經常告訴孩子自己的真實感受。當你很煩躁時,你可以告訴他“媽媽很煩,我要安靜一會兒,你先自己玩兒”。當你悲傷的時候,別看到孩子就馬上擦乾眼淚,你應該把傷心的事告訴孩子“媽媽最好的同學去世了,我很傷心。”當孩子遞上一塊紙巾的時候,你要欣然接受,並且認真地感謝他。經過這樣的培養,慢慢地他就能成為一個為父母著想的孩子。
孩子必須知道父母有高興,有悲傷,有失望,有憤怒,孩子應該看到一個情緒表達正常的家長,而不是一個只有快樂的單純的家長。許多家長為了孩子美化自己的情緒,在孩子面前不流露任何負面情緒,有時甚至強顏歡笑。這對孩子來說其實是一種情緒作假,會讓孩子錯誤地理解情緒,也使得孩子不會觀察到你的情緒變化,最後變得冒失而無禮,不利於孩子對於他人情緒的理解,自然也就無法成長為一個高情商的人。
${FDPageBreak}
推薦閱讀: 寶寶性教育的3個關鍵期
人際關係管理的能力
在生活中,一個人需要有朋友,因為有朋友才有快樂,才不會孤獨。在工作中,一個人需要和其他人協作,因為任何工作都不是獨角戲,善於協作和分享的人才能得到更多的幫助和支持。為了孩子更加快樂,我們就要去培養孩子的人際交往能力,培養他們友愛、協作、大方、開朗、公道、禮貌、自尊、責任心、組織能力等方面的能力。
《卡爾·維特的教育》一書的作者老卡爾·維特給我們講了一種“傾聽的藝術”。他和妻子每天在兒子入睡以前,都要留一段時間聽他講白天發生了哪些事情,聽兒子講哪些事情做得好,哪些事情做得不好。在敘述的過程中他逐漸習慣了反省自身,家長也可以利用這個機會適時地對孩子進行人際交往的指導。這種“傾聽”教育促使孩子去認識自己。如果孩子感到他能自由地對任何事物提出自己的意見,而他的認識又沒有受到輕視和奚落,這樣可以促使他毫不遲疑、無所顧忌地發表自己的意見。先是在家裡,然後在學校,將來就可以在工作上、社會上自信勇敢地正視和處理各種事情。
卡爾·維特經常通過對孩子擁抱、撫摸傳達愛的信號。對於某些不便用口頭表露的情感,他還會把要表達的意思寫在紙條上,送給兒子。他就是要想盡一切辦法讓家人和兒子有良好的溝通,這不僅更加加深了對兒子的瞭解和感情,也教會兒子怎樣去與他人溝通交流,以培養兒子能夠善於與他人交往的能力。
通過老卡爾·維特的論述我們能夠體會到,人際交往的訓練是從家庭開始的,在家庭內部的良好的溝通是孩子走向社會的基礎,在家庭中體會到愛、尊重、分享等等,就可以促使孩子加深對社會的理解,使他成長為一個善於處理人際關係的快樂的人。
美國一些小學已試驗將“情緒教育”列入教學計畫中,並創造性地開始實施“情商掃盲”,開設的課程有實用心理學、交際技巧、情緒控制技巧等等,其中教孩子如何控制或平息憤怒、焦躁、憂鬱等不良或消極情緒特受歡迎。統計表明,在實施“情商掃盲”的學校裡,孩子們打架明顯減少,課堂紀律更好,學習成績有所提高,而更重要的是:越來越多的孩子自稱“生活在溫暖集體中”,或“擁有了更多朋友”。
這讓我們看到,情商是可以培養的。只要我們全社會都重視起來,只要我們的家長都重視起來,我們就能培養出一個高情商的孩子,使他的人生更加和諧、幸福。
不允許孩子辯解,不允許孩子哭泣,甚至連孩子表達出一些不滿情緒都不允許。久而久之,這樣的孩子就會變得或者是逆來順受,或者是壓抑鬱悶,或者是當面唯唯諾諾,背後卻以破壞紀律、破壞東西的極端方式發洩憤怒情緒,這都不利於孩子情商的培養。恰當的做法是,當批評孩子的時候,允許孩子辯解,讓他講出自己的道理,當孩子受到懲罰的時候,也應該允許他哭泣,也應該允許他不滿、允許他憤怒。無論是家長還是老師都要收起那套師道尊嚴,讓孩子充分表達自己的喜怒哀樂,不壓制他。我們不是希望孩子沒有憤怒,而只是希望教給他如何恰當地表達憤怒。只有在不斷的表達中,孩子才能逐漸學會表達情緒的合理的方式。
沒有經過訓練的動物看到食物就會撲上去,而人卻不一樣。人們的行動是在理智的指揮下進行的,人的理智就是把握和控制情緒的最好的開關。只要我們能夠以極大的包容來教育引導孩子,他們就能夠逐漸學會控制情緒。遇到高興的事不會樂極生悲,遇到悲傷的事不會絕望無助,遇到憤怒的事不會衝動,能夠通過等待、轉移、調節的方式來化解負面情緒。
承受挫折的能力
這一能力是情緒管理的延伸。經常聽到有孩子因成績不理想而自殺,因老師的幾句批評而自我傷害,因家長的誤解而尋短見。更有一些優秀的孩子因為沒有實現自己的理想而精神抑鬱……這些慘痛的教訓都表明,孩子們由於受到過多的呵護,抗挫折能力太差,情商太低,最終害了自己,也斷送了一家人的幸福快樂。
呵護成了害人,事與願違。家長要敢於讓孩子們去磨煉,敢於讓他們去面對失敗,要讓他們在不斷的小失敗中成長起來,培養起足夠承受大失敗的力量。就像一隻在和風細雨中練習飛翔的鳥兒一樣,要鼓勵它迎著風雨前進。被風吹落後,它們應該馬上再去振動翅膀,就這樣在風雨中磨煉,最終去領受暴風雨的洗禮。
理解他人情緒的能力
人生活在世界上,就一定要和人聯繫,只有理解他人的情緒,才能真正實現“知己知彼”。一個孩子首先要學會的是觀察父母情緒的變化。所以媽媽一定要經常告訴孩子自己的真實感受。當你很煩躁時,你可以告訴他“媽媽很煩,我要安靜一會兒,你先自己玩兒”。當你悲傷的時候,別看到孩子就馬上擦乾眼淚,你應該把傷心的事告訴孩子“媽媽最好的同學去世了,我很傷心。”當孩子遞上一塊紙巾的時候,你要欣然接受,並且認真地感謝他。經過這樣的培養,慢慢地他就能成為一個為父母著想的孩子。
孩子必須知道父母有高興,有悲傷,有失望,有憤怒,孩子應該看到一個情緒表達正常的家長,而不是一個只有快樂的單純的家長。許多家長為了孩子美化自己的情緒,在孩子面前不流露任何負面情緒,有時甚至強顏歡笑。這對孩子來說其實是一種情緒作假,會讓孩子錯誤地理解情緒,也使得孩子不會觀察到你的情緒變化,最後變得冒失而無禮,不利於孩子對於他人情緒的理解,自然也就無法成長為一個高情商的人。
${FDPageBreak}
推薦閱讀: 寶寶性教育的3個關鍵期
人際關係管理的能力
在生活中,一個人需要有朋友,因為有朋友才有快樂,才不會孤獨。在工作中,一個人需要和其他人協作,因為任何工作都不是獨角戲,善於協作和分享的人才能得到更多的幫助和支持。為了孩子更加快樂,我們就要去培養孩子的人際交往能力,培養他們友愛、協作、大方、開朗、公道、禮貌、自尊、責任心、組織能力等方面的能力。
《卡爾·維特的教育》一書的作者老卡爾·維特給我們講了一種“傾聽的藝術”。他和妻子每天在兒子入睡以前,都要留一段時間聽他講白天發生了哪些事情,聽兒子講哪些事情做得好,哪些事情做得不好。在敘述的過程中他逐漸習慣了反省自身,家長也可以利用這個機會適時地對孩子進行人際交往的指導。這種“傾聽”教育促使孩子去認識自己。如果孩子感到他能自由地對任何事物提出自己的意見,而他的認識又沒有受到輕視和奚落,這樣可以促使他毫不遲疑、無所顧忌地發表自己的意見。先是在家裡,然後在學校,將來就可以在工作上、社會上自信勇敢地正視和處理各種事情。
卡爾·維特經常通過對孩子擁抱、撫摸傳達愛的信號。對於某些不便用口頭表露的情感,他還會把要表達的意思寫在紙條上,送給兒子。他就是要想盡一切辦法讓家人和兒子有良好的溝通,這不僅更加加深了對兒子的瞭解和感情,也教會兒子怎樣去與他人溝通交流,以培養兒子能夠善於與他人交往的能力。
通過老卡爾·維特的論述我們能夠體會到,人際交往的訓練是從家庭開始的,在家庭內部的良好的溝通是孩子走向社會的基礎,在家庭中體會到愛、尊重、分享等等,就可以促使孩子加深對社會的理解,使他成長為一個善於處理人際關係的快樂的人。
美國一些小學已試驗將“情緒教育”列入教學計畫中,並創造性地開始實施“情商掃盲”,開設的課程有實用心理學、交際技巧、情緒控制技巧等等,其中教孩子如何控制或平息憤怒、焦躁、憂鬱等不良或消極情緒特受歡迎。統計表明,在實施“情商掃盲”的學校裡,孩子們打架明顯減少,課堂紀律更好,學習成績有所提高,而更重要的是:越來越多的孩子自稱“生活在溫暖集體中”,或“擁有了更多朋友”。
這讓我們看到,情商是可以培養的。只要我們全社會都重視起來,只要我們的家長都重視起來,我們就能培養出一個高情商的孩子,使他的人生更加和諧、幸福。